最后孙策道:“公瑾知策乃心高气傲之人,然而到今天某才知道策是井底之蛙,与刘大人比起来差得太远。刘大人不管是在学识上,还是在胸怀气度上,都远非吾能比。”
“吾原来内心还有一个疙瘩,那就是公瑾被猛虎军弄得生死不明,现在知道公瑾很好,吾就放心了。也请公瑾与吾一起归汉。为大汉开疆拓土!”
孙策邀请周瑜与自己一起为大汉开疆拓土,周瑜大吃一惊问道:“难道刘峰还让主公带兵打仗?而且是带领猛虎军?”
孙策回答:“正是!”
周瑜沉默了半天,这才回复道:“刘大人心胸宽广真乃世之罕见,吾决定去北方走一走,邺城学院也要去看看,不知主公是否也去?”
孙策道:“肯定要去看看,大家都要去。某倒要看看北方到底是怎样的乐园?也看看刘大人到底是何方的神圣,居然能视天下英雄如无物。”
孙策的话还明显带着有对刘峰的不服气。孙策和周瑜的对话自然要拿给刘峰看的,刘峰看了并不以孙策的不服气为忤,而是开心地哈哈大笑。只要他们愿意去北方,愿意去邺城学院,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不被冀州学派的新鲜学说所吸引,不可能不被北方的繁荣所迷惑,然后留下来为刘峰打工。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刘峰与孙策谈妥了大方向,接着就是孙策向猛虎军交出了水师指挥权,猛虎军渡江,江南各郡依次向猛虎军投降。刘峰很顺利地拿下了整个扬州,以及荆州的江南四郡。
然后大量的关东系统的官员进驻江东,进行北方的各项改革。而原江东的官将领在孙策和周瑜率领下前往北方各州郡调查,最后的目的地是邺城学院,各自选择各自喜欢的分院学习。
而刘峰则亲自前往襄阳卧龙岗面见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被神化了,其实本人却远没有那么牛。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人才了。只能由姜维挑大梁,连廖化都能做先锋。
这一方面说明诸葛亮可能为报先主知遇之恩,真是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为人万事独揽,不容他人染指,权力**较重;他完全不重视后续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导致他死后蜀没有能人出现。这一点是一个作为一国丞相的人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而且诸葛亮为人偏执,为报先主知遇之恩,明知蜀国在三国之最弱,却屡屡动北伐,耗干了蜀国的国力。这个战略错误,也是导致蜀国在三国最早被灭的主要原因。
至于后主刘禅,他确实没什么本事,但是他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容忍诸葛亮大权独揽。这在曹氏政权和孙氏政权都不可能生。其实这种容忍就是一种对诸葛亮最大的支持,否则他也不可能六出祁山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