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是宋钦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二百三十一 军改
    洪武元年,眨眼即逝。

    这一年,除了改土归或有战火升起,全国刀兵不动。

    趁着这一年难得的平静,赵桓彻底把军队以及军事机构进行了彻底的变革。

    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

    但实际上,皇帝是人不是神,自然需要相应的机构来管理指挥军队。

    国朝中枢,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分别为枢密院、三衙、以及率臣。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率臣,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时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事毕皆撤销。

    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意即: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

    这中间,没兵部什么事。

    神宗朝前,兵部只负责校阅、仪典、武举事,毫无存在感,改制后,增加了低级官员升迁、调派的职权,只能说稍有改善。

    可以说,这样的兵部,直接取消了即不影响朝堂,更不影响军队运转。

    在兵力的配置上,国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

    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内外数量维持在五五开的局面。

    其中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

    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以达到“内外相维”的目的。

    军队主体为禁军、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禁军不必多说,乃是主体,至于其他,数额不定,优劣不齐,实在难堪大用。

    所以,在各处军队整训结束后,军兵员额确定,固定在正规军六十万,预备军十万。

    少了,不够用,多了,养不起。

    正规军平均军饷每月四贯,衣食甲胄兵器训练等耗费每月两贯,算下来军队岁耗五千余万贯,超过朝廷收入的四成多。

    六十万正规军,编制成一百二十个师,其中冷兵器师六十五个,骑兵师三十个,火器师十个,水师十五个。

    可怜堂堂大宋,只能凑出十五万战马,也是让赵桓心酸。

    值得欣慰的是,各火器师已经实现了全骡马化,可以实现快速机动。

    其中两个龙枪兵师,乃是骑马赶路,下马打枪作战,哪怕放到塞外也可灵活机动。

    各师编号,乃是禁卫一到三十师,甲一到甲四十五师,乙一到乙四十五。

    各军驻扎,乃是按照国防需要,并对外征战的目标驻扎。

    京畿驻扎十五万人,五个火器师,五个骑兵师,二十个步军师。

    西北方向驻扎两个火器师,八个骑兵师,十个步军师,虎视眈眈地看着西夏。

    当然,十万人消灭西夏肯定是不够的,不过正式开打的时候,肯定要从别的地方调动增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