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是宋钦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三百二十八 洪武元年(2/2)
    正闲聊着,只听前方突然传来吆喝声。

    抬头去看时,那个卖报纸的也是被挤得水泄不通。

    年初一卖报纸辛苦么?

    其实还好。

    卖一份开封日报赚两文钱,每天卖个百八十份,可比苦哈哈的做工强多了。

    “姐夫,内阁和政事堂商量了那么多年号,为何就定了洪武这个啊?”朱凤英问道。

    “你觉得不好么?”赵桓反问道。

    “洪武含义是洪大的武功,有张显武事威风之意,确实挺好的,只是……”

    “不合制度么?”赵桓笑道:“各部拟定的年号不合心意,吾又要彰显武力,便用了洪武做年号。”

    当初为拟定年号,内阁和政事堂纠集了许多学士一起商讨,可是谋杀了不少脑细胞。

    然而赵桓看都不看,直接定了洪武。

    目的吗,当然是要做个洪武大帝。

    估计,后来可能没有朱元璋什么事了,赵桓自然不想洪武大帝这个称号消失。

    比武功,朱元璋并不逊色秦皇汉武唐宗,远胜宋祖,而赵桓的目标,是在武功上远胜秦皇汉武。

    揭过这个话题,一行人到了一家客栈前。

    这家客栈前也搭了一座戏台子,台上表演的却是大理国人。

    大朝会结束后,各国使节轮流觐见,这大理国的也不例外。

    收了各国的贡品后,赵桓计价十倍以为回礼。

    嗯,现金是不可能的,都是给的玻璃制品、糖和棉布。

    尽管如此,各国使节都很欢喜。

    玻璃制造一直是绝密,其价格也是居高不下,这些使节带玻璃回去,完全就是要发的节奏。

    至于糖和棉布,也是可以卖个好价钱,甚至不需要带回去,就在开封城里就可以变现。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决定带回去卖,毕竟国内价格更高一些。

    他们却不知道,赵桓如此做,既是为了省钱,也是为了推广产品。

    作为最大的出口国,大宋对外贸易一直是大赚特赚的,为了保证各国的经济不乱,便需要尽量维持平衡。

    朝贡,便是平衡贸易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且,也不能失了天朝上国的体面和体量,所以,这笔花费是少不了的。

    这大理国人得了一笔钱也没急着回去,直接就留在开封过年了。

    论天下城池之繁华,开封城首屈一指,莫有能比者。

    有机会留在这里过年,他们当然不会错过。

    而且,大理国的使节团里许多艺人,其中变戏法的很多,正适合卖艺。

    如今过年,看客们也是不吝啬,到的精彩处,各自解囊打赏。

    除了铜板,还有许多纸币。

    这纸币可不是以前的交子,而是如同后世一般的钞票。

    其面额由十文至十贯不等,可以随时去皇家钱铺兑换成铜钱或者银两。

    当初纸币出来时,民间还是将信将疑的,怕官府胡乱发行坏了行情。

    然而,在朝廷下令,用纸币纳税可以打九五折后,纸币立刻风靡全国。

    只要能够交税,那么纸币的信用便有保障,百姓当然很容易接受。

    至于皇家钱庄,乃是中央银行的雏形,还在发展之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