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是宋钦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一百七十四 弃婴、丁口钱和慈善(2/2)
    “我家在会州,可谓十年九旱,一户养一个孩子都吃力无比,因此多生的,只能送人。

    大部分时候是送不出去的,好一些的遗弃荒野,是死是活看老天爷,狠一些的,直接就埋了。

    想当年,我娘刚生下我时,我爹就要把我溺死在夜壶里,好在我爷说我面相富贵,才留了一命。”刘罡不胜感慨。

    陈朕鹏笑道:“你跟了太子左右,大富大贵就在不远,岂非证明你爷的眼光?”

    “是啊。”刘罡道:“只可惜我爷给我省了一口吃的,自己却饿死了。”

    说的内容十分伤感,语气却不悲痛。

    说明这样的情况,他在西北看的太多,已经习惯了。

    前世今生,赵桓都是第一次看到这种事情,心情很沉重,问道:“弃婴溺婴,只是因为养不起么?”

    “若是单纯的养大,其实也能做到,大不了就吃草根树皮,总能凑合着活下来的,只是丁口钱,确实没办法。”刘罡说道。

    闻言,赵桓陷入了沉思。

    丁口钱,最早可追溯到商鞅变法时,中央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以补国家收入。

    汉初,汉高祖刘邦下令,确定民年十五以上到五十六岁出赋钱,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是为口算,亦即丁口钱,从此成为定制。

    到汉武帝时,丁口钱的年龄从三岁起算。

    也就是说,家里养了一个孩子,就要每年交一笔钱。

    到了本朝,光明正大的丁口钱是没有,然而和丁口相关的税钱也不少。

    比如有一种将食盐按人口俵散的制度,只要家里有人要吃盐,则按人户计丁纳钱或米,称为身丁盐钱或身丁盐米。

    另外劳役也是按照丁口征发的,不论出钱还是出人,家里丁口越多负担越重。

    如此,谁敢多生孩子?

    这也是唐宋两朝极其发达,人口却只有五六千万的原因。

    养不起,不敢生,人口自然难以增长。

    一直到清朝时,实行摊丁入亩,事实上免了丁口钱后,人口才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

    就想刘罡说的,吃的总能找到的,特别是南方,树皮草根应有尽有,挣扎着能够活。

    但是,税钱变不出来啊!官老爷又不收树皮草根,怎么办?

    “殿下,这孩子也没什么标记,完全无法查明身份,如何处理?”周云清道。

    “殿下,要不在开封日报发个广告,让他父母来领回去?”梁红玉建议道。

    “不妥,其父母若有办法,定然不会丢弃,送回去怕是也养不活。”刘罡道。

    “给些钱财便是,三五十贯总够了吧?”梁红玉说道。

    “我看,还是送到福田院去罢。”周云清建议道。

    福田院乃是朝廷设立的慈善机构,专门收容老幼残疾而无依靠之人,是官方福利院。

    若是一般人捡到个孩子,送去福田院不失为较好的选择。

    另外,朝廷还设有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等慈善机构。

    其中居养院是是收容穷民并提供食宿和若干生活费用的地方,安济坊也被称为“病院”或者“病患院”,顾名思义,其乃是诊治疾病的地方,漏泽园是来收殓无人认领的无主尸体或者因家贫无力埋葬者的机构。

    本朝慈善事业,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赵桓也要为其点赞。

    沉思片刻,赵桓道:“先把孩子送入宫中安置,吾当择机入宫面圣,再建一个慈幼局,专门用来收养教导孤儿。”

    “殿下仁慈。”众人道。

    “怕只怕官家舍不得,又让东宫出钱。”梁红玉嘀咕道。

    “无妨。”赵桓笑道:“孤儿看似累赘,其实大有可为,不信,只看看汉武帝的羽林卫。”

    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

    这样的部队,忠心毋庸置疑。

    赵佶要是真的把慈幼局交给东宫主持,赵桓肯定是欣然笑纳的。

    花钱买未来,这个买卖其实很不错。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