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是宋钦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三十三 收之桑榆(2/2)

    其祖荫入仕,初任兰州录事参军。

    当时,兰州地处边境,虽依恃黄河天堑为固,然冬天黄河封冻,总有羌人踏冰渡河,袭扰边境,当地军民苦不堪言。

    于是,张叔夜亲自过河勘察,发现一地名天都,实乃五路要冲,羌人欲入侵,必经此地集结。

    张叔夜建言出兵,占地建城,是为如今之西安州。

    自此,边境外扩,兰州安稳。

    张叔夜此举有力地遏止了羌人的侵袭,既解了边疆不安之忧,亦免了士卒濒河困守、累月不得解甲之苦,人皆称颂。

    历任地方,又入中枢,经历多职后,张叔夜奉令出使辽国。

    时契丹人猖狂,不屑宋人武艺,以欲以箭术炫耀。

    使团随行武将皆不敢应,唯有张叔夜主动应战,并胜之。

    能够于箭术上胜过辽人,可见其武艺高强。

    出使归来后,张叔夜将暗记的辽国山川、城郭、服器、仪范等尽皆成册,上呈朝廷,可惜不能用。

    靖康时,东京外城破,张叔夜力战不屈,因伤被俘,后与押解北上途中绝食而亡。

    勇武忠义,莫过于此。

    如此人物,主动把自己的儿子推荐过来,赵桓如何不欣喜若狂?

    把张叔夜的两个儿子定了,赵桓又看向刘韐,道:“刘公长子羽回乡探亲,未知何时可回?”

    趁着人多,又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赵桓旧话重提。

    他对刘子羽不声不响地回乡,实在颇有怨念。

    虽然当面询问有逼迫之意,且显得不够重视张伯奋,张仲雄,赵桓也顾不上了。

    实在是太子爱煞了刘彦修。

    “刘子羽勇力过人,又精通文墨,实乃不可多得之良助,仲偃何不使其入职东宫,亦好护持储君安危。”宿元景从旁劝道。

    “不错。”李纲又道:“太子直言整顿禁军上下,定然得罪了当道奸佞,其多有掌兵者,若有人心怀不轨,怕是太子危矣。

    刘彦修有万夫不当之勇,有他护持左右,我等才能放心。”

    好家伙,不说话便罢,一说话就要吓死个人。

    只是说的刘韐比较尴尬。

    只见他团团作揖,道:“家父年事已高,遣犬子回乡探视,以略尽孝心。

    本来亦有就职东宫意,只因想给储君惊喜,是故隐瞒不说,若知太子今日弄出好大事端来,如何不立刻就职东宫。”

    “刘公有心,小王十感欣慰。”赵桓大喜,又道:“至于小王安危,暂时不必忧虑,只要多加留心,想必无碍。”

    “不可不防,即日起,吾安排马军司一营禁卫日夜巡视东宫左右,以防不测。”宿元景道。

    “多谢太尉挂念。”赵桓道谢。

    说实话,赵桓要求彻查禁军,把宿元景也给兜进去的。

    只是看其模样,毫无芥蒂,仍然以太子安危为重。

    果真不负敦厚长者的美名。

    滕和扶须道:“行了,此地不宜多说,我等还是散了,免得被有心人作为攻讦借口,”

    “即如此,小王便备下薄酒,虚席以待。”说着,赵桓特别看了李纲一眼。

    “明日必至。”众人再次应下后,纷纷告辞。

    赵桓目送一个接一个离开,心中激动难掩。

    未能达到整顿禁军的目的,赵桓心中是有准备的,毕竟以赵佶的惫懒,似乎不整顿才是正常。

    不过,他坚持要求的原因,还包括扬名。

    不错,哪怕是太子,也需要扬名。

    以原身论,其自请削减亲卫,捐献定例杂物,便获得了节俭的名声。

    虽然满朝都是赞誉,增加了一些名望,却不足以收拢人心。

    赵桓直接弹劾高俅、要求彻查整顿禁军,落在别人眼里,定然获得一个有雄主气象的评价。

    如今蔡京等人把持朝政,贤者退避,朝堂内外忠直之士不满久矣。

    只是蛇无头不行,众人纵有不满,也只能憋在心里。

    太子表现出清奸佞,肃朝纲的愿景,这些人焉能不附为尾翼?

    不错,在他们的眼里,整顿禁军确实是军事,更是整肃朝纲,因为不把奸佞清出去,便无法整顿禁军。

    所以,赵桓直接开始弹劾。

    事实证明,效果不错,滕和等人应邀便是明证。

    思虑中,众人各自拜别离去,只余李纲一人。

    赵桓邀请道:“未知起居郎可愿共乘一车?”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李纲欣然应下。

    他就是刚直的性子,纵使被人非议也不怕,更不以个人得失为计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