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是宋钦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二十一 跳题(2/2)

    “谬论!若是停了岁赐岁币,边患必起。”

    “百万将士枕戈以待,何足为虑?”

    “河北禁军多有缺额,且承平日久,并不足用,如何用兵辽国?”

    “节约两币,正好练兵。”

    “百八十缗,可堪足用?”

    ……

    顿时一片乱糟糟。

    赵桓默默地退了回去,看童贯舌战群雄。

    文官反驳,是不知道节约岁币的好处?他们又不傻!

    大约是不想童贯顺利出兵辽国吧。

    反正换位思考,蔡京是绝对不会希望看到童贯封王的。

    只是他也不敢阻止,因为赵佶心动了。

    所以,他只能一言不发,让小弟们去探探路。

    龙椅上,赵佶不耐烦了。

    李彦大喝道:“肃静!”

    立刻各回本位,鸦雀无声。

    “太子献策有功,当嘉奖。”赵佶看向自家儿子,道:“有何需要,但说无妨。”

    惊喜来的太突然,太子措手不及。

    快速思考片刻,赵桓道:“父皇执掌国内,河清海晏,政顺人和天下太平,并无用到儿臣处。”

    为了自己的目的,赵桓也是豁出了脸面,果断做了会阿谀奉承的小人。

    “然国家中枢,父皇不能轻离,儿臣愿替父皇御驾,督军于阵前,望父皇恩准。”

    说着,赵桓恭恭敬敬地跪了下去,以头伏地。

    “陛下明鉴。”蔡京出列,道:“国朝只有太子监国,绝无太子监军之成例。”

    “辅政此言,莫非怀疑东宫预行黄袍加身故事乎?”郑居中跳了出来。

    “此乃维护天家和睦,太宰何必故意谗言。”余深跳了出来。

    此时,蔡京乃是辅政,宰相位实际空缺,只有太宰和少宰。

    余深便是太宰,也是蔡京的忠实小弟。

    郑居中谋求宰相位,必须要搬开蔡京这个太上宰相。

    余深进一步不过太宰,不值得翻脸,所以还是忠心耿耿。

    郑居中道:“太子于军事颇有见地,不论筹谋对党项用兵,亦或节约岁币练兵,都是好提议。

    知兵,知钱粮之贵,近日又在练兵,如何不能领兵外出?”

    “纵观领兵者,无不起于军阵,太子素无经验,恐于战事有误。”余深反驳道。

    “荒谬,明日动兵乎?不可学习乎?太子天资聪慧,如何不能进学……”

    “把可能扼杀,总好过伤了陛下父子情分。”

    “既然父子,何虑之有?”

    “汉武英明,刘据聪慧,尚为小人蒙蔽……”

    文官二三把手吵的挺凶。

    大约是觉得看着自家老大吵架过意不去,两边各有小弟出阵,开始了互喷。

    你说太子天纵英才,有太祖太宗遗风,定然能振国朝军威。

    他说太子权柄过重有益无害,恐为小人陷害,伤了天家和睦。

    瞬时间,朝堂变菜市场,就太子能否监军吵成一团。

    身为当事人,赵桓默默地起身,退了回去。

    统军监军都不可能,他提出来只是留个引子,为恢复东宫官制做个铺垫罢了。

    余光中,他看到赵佶已经捡起了《战争概论》,自顾自看了起来。

    此时,他突然理解了自家老爹。

    就朝堂这模样,换他也不爱开朝会。

    宰相枢密使小屋子一蹲,三言两语搞定,多痛快!

    不过,说起来吵架的缘由,都是他引出来的。

    本来好好的讨论出兵西夏,结果话题跳到了连金灭辽上,然后又被太子倏地跳到了免除岁赐岁币上,再跳到太子监军上。

    跳来跳去,可不是一团糟?

    好在,反正一时半会出不了兵,赵桓并不忧虑。

    慢慢来吧,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