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使者回报李傕。
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
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傕等然其说,遂流言于西凉州曰:“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
众皆惊惶。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
众皆愿从。于是聚众十余万,分作四路,杀奔长安来。如果当初王允不是硬逼着交出李傕郭汜,而是设巧计把他们诓入京师,一个个诛灭,大汉朝哪里会遭到这样的生灵涂炭。
其一,利令智昏。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我的地盘我做主,其他一切人都要听我的,听不见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其二,不爱与别人沟通,已经丧失了昔日的锐气。自己以前在台下的时候,目光敏锐,及至自己掌握大权,便和众人漠视了关系,眼睛只看见自己身边的那些人。
其三,只看表面现象,不再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是王允最突出的问题。只知道头疼医头,治标不治本。
其四,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不会想方法。只是凭着自己的思维去处理事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聪明如王允者尚且在政治上短视,何况他人?王允昔日颇有才干,被称为“王佐之才”,可是一旦掌握了权力,却不再仔细思考问题,而是一味的武断专行,结果铸成大错,不仅自己死的很难看,也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大麻烦,某些领导者不可不察。
如果硬要算王允执政后的潜在威胁的话,就是他名义上的女婿,除董的合伙人吕布倒可算一个。然而王允不仅不防,还大肆提拔,重用吕布,先是奋武将军,统领兵权,接着加封为温侯,最后两人平起平坐,同秉朝政。这样,王允无意中给自己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由此可见,王允的经济水平与其担任的官职不相符合。司徒,掌民事,而王允这个司徒竟不懂经济。政治权力分配中,无论怎么分配,都会有人感到不公平。从古至今,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优待策略是让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少数人不公平。这也正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精髓所在。
而掌权后的王允却就这样糊里糊涂做了件另类且愚蠢的事,间接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出来,也给自己执政增加了不确定因素。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也是自信过头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