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尽天下美人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百二十七章(2/2)
    何进在担任大将军的时候,有事都是找袁绍、曹操、陈琳、何颙等亲信商量,当时的三公——太尉刘虞、司徒丁宫、司空刘弘,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

    董卓奉大将军何进之命进京,在何进身亡,董卓掌握实权后,董卓本来完全可以自己继任大将军,继续实行外戚专政。董卓曾经认汉灵帝亲生母亲董太后为姑,说起来也可以算是外戚,具有担任大将军的资格。

    但董卓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废除了大将军这一职务,由黄琬任太尉、杨彪任司徒、董卓本人任司空,恢复了三公执政的制度。因为董卓和当时读过书的士大夫们一样,内心认同外戚专政是弊政,只有恢复三公共同执政的制度,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出路。

    据《三国志·刘表传》,刘表原来在何进的大将军府中任府掾,董卓执政后调任北军中候,也从侧面反映了董卓实行改革,大将军一职被废除,作为大将军执政机构的大将军府也被解散、人员被分流的事实。

    董卓的一切举动,表明他和当时的士大夫一样具有共同的政治主张,是有政治眼光的表现。这说明董卓读书的范围不仅包括军事书、历史书,还包括政治书。董卓的那些不读书、没文化的手下,如李傕、郭汜等人,就不可能有董卓这样的政治眼光,他们不会采取任何改革弊政、稳定局面的措施,只会把事情搞乱。

    董卓起用了一批人才《后汉书·董卓传》载,董卓执政掌权后,“忍性矫情,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

    此外,董卓还重用曾被宦官迫害的大学者蔡邕,对蔡邕几乎是言听计从。董卓根据周毖的建议,对出逃的袁绍等人既往不咎,还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袁术为后将军,封阳翟侯。另外还提拔了一批与袁绍关系密切的士大夫,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董卓还和黄琬、杨彪一起诣阙上书,为陈蕃、窦武及在“党锢之祸”中遇难的党人伸冤,为他们平反,恢复官职和名誉,起用他们的子孙。

    董卓起用了这么一大批人才,是因为《后汉书》所说的“忍性矫情”吗?不,我觉得恰恰相反,重用这些士大夫,正是董卓的真性情,是他真实的内心意图。董卓本身就是读书人,他对同为读书人的士大夫集团有着天然的好感,就连当面和他顶撞,差点动起来的袁绍,董卓都不以为忤,继续给他升官进爵。

    董卓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努力地向士大搞好关系,目的是希望这些士大夫们能够把他也当作士大夫们的一员来对待。

    可惜,袁绍并不希望有人来和他一起分享最高权力,他坚决拒绝和董卓和解。而且,董卓在凉州养成的残忍狠辣的做事风格,客观上也让士大夫们反感,难以和他接近。所以董卓未能如愿地回归士大夫集团,始终被认定是一个赳赳武夫。

    可见董卓也是有一定的才学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