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话说得蛮有水平,动辄引用兵法书上的经典论断,显得颇有说服力。这表明董卓是熟读兵法书的,而且理论联系实际,能做到随口引用,有一定的兵法造诣。
虽然董卓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是故意与皇甫嵩作对,这恰恰说明他的军事理论水平相当高,以至于能够随时结合战场实际情况,运用兵法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董卓熟悉历史,讲话时各种典故信手拈来
董卓不但读兵书,而且还读史书。《后汉书》《三国志》中记载了他和卢植、杨彪、黄琬等朝廷重臣的几段对话,无不引经据典,灵活运用多个历史典故,慷慨陈词,侃侃而谈,他面对的卢植、杨彪、黄琬等朝廷重臣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儒,但董卓在对话之时丝毫不落下风,这其中既是因为董卓的官职、地位、权势形成了强大气场和震慑力,也是因为董卓熟悉历史,对历史典故有独到的理解,故能舌战群儒,持论不倒。
《后汉书·董卓传》载,董卓第一次提出废立皇帝的建议,是在一次百僚大会上,董卓开篇立论的格局就很大:“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看到群臣不敢回答。董卓又说:“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董卓的两段讲话中引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是伊尹。伊尹是商朝大臣,据说他曾放逐不守成法的商王太甲,代为执政三年,在太甲改正错误后才迎回复位。
第二是霍光。霍光是汉武帝托孤的重臣,在汉昭帝崩后,迎立昌邑王刘贺,因刘贺荒淫无道,霍光在刘贺即位二十七天之后又将其废黜,改立汉宣帝刘洵。
第三是田延年。霍光在与群臣商议废黜刘贺时,群臣都不敢表态,这时,大司农田延年离席按剑,大喝:“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于是大家纷纷响应霍光之议。这就是董卓所说的“霍光定策,延年按剑”。
董卓所引用的三个典故,用得非常妥帖,非常应景,完全符合他当时的处境。后世在说到废立皇帝的时候,都说“行伊、霍之事”。
实际上,把伊尹和霍光并列,董卓是历史上的第一人,王莽在废黜汉哀帝的时候都没有提到霍光。所以,董卓可以说是“伊霍”这一典故的创造者。
董卓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典故,可见他对前朝霍光的故事非常熟悉,看来董卓平时没少读历史书,这点也是有迹可循的。
后来,董卓打算迁都长安,再次召集公卿会议。董卓一开口又是一番历史典故:“昔高祖都关中,十一世后中兴,更都洛阳。从光武至今复十一世,案《石苞室谶》,宜复还都长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