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气从何时诞生?我们不得而知,但自明代中后期起,灵气便几近枯竭,最后完全消失,直到去年前,我利用阵法它才得以重新出现。
修行就是吸取灵气,犹如鱼和水的关系,所以修行最关键的就是需要环境,大岭和天山特区灵气值2,巫山外围灵气值也是2,华夏除三处之地外,并无发现其他地方有灵气,
所以学此法不在三地修行,犹如无根之水,毫无意义。”
这是第一次,有人明确提出大岭和天山的本质,如果不知道的人一直以为大岭和天山有仙药萝卜,原来是有灵气。
易冉也为接下来**备注一个,他最主要是为了扩散,如果大家学了都毫无作用,这就是灵气存在的必要。
而如今不管大岭天山还是巫山早就封闭了,没有资质和金钱还真进不去,
“修行的根本,即是借用各种手段,将体与灵气沟通吸收,突破生命桎梏,掌握宇宙真理,或者从内到外,或者从外到内,或者内外并举。
而从根本之上,自然产生了许多方法。
远古真人,提挈乾坤,把握阳,可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上古仙人,莫死莫生,莫虚莫盈,超然自丧,食气长存。
其后又有剑仙者,虚白灿烂,纯粹坚刚,可运造化之机,乘秉威之令。
后又有丹法大家,成就阳神,超脱,遨游天地,亦可长生久视……”
易冉从总体到具体,分门别类,将道家的世界观,灵气的概念,修行的本质,以及各个流派细细讲来,期间夹杂着古代大能者的趣事轶闻。
可谓深入浅出,包容并举。
“……”
全场仍然无声,浑然不觉自己站了好久好久,也浑然忘了疲累和饥饿。
偌大的巫山脚下,似乎只剩这一个声音,在念叨着古往今来。
他们就这样听着,安安静静。
听那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
听那叶法善带玄宗一夜飞渡凉州,看那灯烛连亘十数里,车马骈阗,士女纷杂,回来时月光依旧。
听那三尺剑横双水岸,五丁冠顶百神宫。闲铺羽服居仙窟,自著金莲造化功……
仿佛随着一句句话语,脑中一扇扇空洞的门打开,思维一层层的解脱束缚,进而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浩瀚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五千年的恢宏壮丽历史,各种神仙趣事丛生,如果是2年前提起来,还觉得荒诞滑稽,如今却逐渐变为事实的道法三千。
不知过了多久,太阳从东边升到中天,又从中天落到西边。
气翻滚升腾,持续烤灼着大地,奉节县方圆数十里都陷在火红焦之中。
唯独巫山和山脚下,这数万人等,仿佛置于另一个世界,一片清宁。
易冉一边讲一边施法,各种金丹期辜战所用法术他沾手即来。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此意为,天地以其虚静之心,施恩万物而不责报,不像世人只求私利,甚至夺人之利为己有。天地有博大的怀,有至公无私的大德,故天地才能长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