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下水刚刚动工不久,离完工尚需时日,今年是肯定弄不完的。
加上,长安旧皇城、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坊等处的修整,今年就迁都回鸾,确实有点仓促了。
况且,西线与吐蕃还有战事,这个时候迁都?武则天着急回来干什么?
皱眉道:“此等谣传不足一信。西线军情紧急,怎么可能这个时候迁都?”
“真的!”太平笃定道,“为迁都之事,母皇不惜让西线的三路大军停滞一年,暂缓对吐蕃的攻势。黑齿常之和李多祚已经暂调回京了!”
太平皱着眉头,略微顿了顿:“你说”
“母皇如此着急回长安,会不会,也是为了敏之兄长的事情?”
“若真如九郎所想,肖老道就在长安,那贺兰兄长多半也在长安。而且,很可能就藏在杨家。”
吴宁闻言,缓缓摇头,“过年时,孟道爷来长安,他已经潜入杨府探过了,丑舅不在杨府。”
若非如此,吴宁也不用再去桃云岭了。
“哎呀!”太平一跺脚,“他在不在杨府也没关系,反正他很可能就是在长安就对了。”
“你说,母皇是不是洞悉了这一点?所以才着急回都长安?”
吴宁一阵默然,太平所言也不无道理。
迁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更不是武则天这个皇帝回到长安,就算迁都了。
三省六部、左右两衙、几十万禁军、各个职能部门,再加上朝廷上下多年积攒的文书机要、馆阁史稿,这些都要随皇帝一道挪到长安来。
这是一个大工程,丝毫马虎不得,也必然会造成许多职能部门的停滞。
吴宁之先料定传言是假的。也正因如此。
要知道。西北西南还在打仗,军情瞬息万变,半点也延误不得,怎么可能此时迁都?
可是,武则天居然暂缓吐蕃攻势,把各路大军主帅都调回了京师,只因迁都,确实有点反常了。
到底是不是为了贺兰敏之在长安附近,吴宁也说不准。
有些头疼地闭上双目,“谁知道呢?由她去吧!”
太平听闻,也是心中不安,抱怨道:“这不合情理的,尤其是吐蕃还有进犯阳关之意。若我们停滞,吐蕃必然趁势猛攻,西面的商路却是不太平了。”
看向吴宁,“不管是真是假,我觉得,你都要早做打算了。”
“阳关?”吴宁后半句根本就没听进去,把眼睛又睁开了。
心中暗惊,嘟囔出声:“吐蕃要打阳关?”
“对啊!”太平愣道,“邸报上不是都有吗?你不知道?”
只见吴宁摇头,他还真没主意。
呆愣当场,心中一直念叨着阳关之事。
阳关
吐蕃攻打阳关。
沙州,不会被波及吧?
“九郎??”
吴宁突然反常地出神,让太平有些生疑,“你怎么了?”
“没什么。”
回过神来,吴宁强自镇定,勉强一笑,敷衍道,“你不是说让我早做打算吗?我这不正在想要如何应对嘛!”
“哦。”太平信以为真,
“那你好好想想吧!”脸上不由失落起来,“你不去清华宫一游,一下子好似少了几分生趣似的,弄的本宫也不想去了。”
吴宁一笑,“该去还是要去的。”劝道,“你看裹儿、老十他们满心期待的,你若不去,会扫了大伙儿的兴的。”
“那好吧!”太平勉强答应,“本宫就这就去叫人准备。”
幽怨地看了一眼吴宁,转身出得正厅。
吴宁在厅里又独坐了一会儿,心里想的,还是吐蕃攻打阳关之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