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鸿勋明明只是个围观群众,可他怎会被清吏控告参与了洋行纵火案呢?
这其实是有人暗中搞了鬼。
而诬陷他之人则是当年那个被大西洋钟表行赶出来的方大班-方衢耀。
当年,方衢耀由于名誉尽毁,因而声名狼藉的他被各家洋行纷纷拒聘。
他这人虽没什么真本事,可有一点能力很多人却都不及他,那就他可以讲一口十分流利又地道的英语。
再加上他那娴熟的吹嘘包装功夫,因而没能跟巴夏立攀上亲的方衢耀转身则成功地投入了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包龄的麾下。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广州城还算顺利,且很快便拿下了总督府,可由于接下来按照上级的指示,绝大部分英军北上直捣京城,所以少部分等待援军的广州英军都退回了珠江口附近。
因而兵力不足的英军只能打心理战,想要彻底控制住时局,粉碎广州人民的反抗意志,他们心里清楚还得再想点阴招方可。
此时的包龄因控制广州城不利已被英方解雇,所以想要重回高位的他急于戴罪立功。
于是包龄便指示下属方衢耀等人暗中煽风点火,制造事端,从而再给清廷施加压力。
接下来,还算善于揣摩上级意图的方衢耀打出了一张自以为相当不错的妙牌。
而这张牌便是他和其他几个包龄的走狗一同煽动广州城的激愤民众上演了前些日子的那出洋行纵火大案。
本来只是想小规模地搞些情况再挑起点争端,可方衢耀等人没想到的是,当日附近的民众情绪太过亢奋,场面已经完全失却控制。
紧接着,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包括洋行夷馆在内的整片商区皆被烈焰围困,大火烧了整整七天七夜,盛极一时的十三行几乎全部化为灰烬。
当日在场之人虽数不胜数,可由于洛鸿勋身材高大,样貌又很是出众,因而方衢耀一眼便瞧见了较为醒目的他。
将事情彻底搞砸的方衢耀回去无法交差,被包龄痛斥大骂一顿后,他只得将自己熟悉的一些纵火人员名单交了上去。
包龄见事已至此,没办法,也只得走一步算一步了。
他心想好在临危受命的新任总督宗汉是自己多年的老友,于是他便将方衢耀等人交给他的嫌犯名单拿给了宗汉。
宗汉明白只有尽早缉拿纵火案的凶手,给英法等国商馆一个合理的交代,好友包龄才能重出江湖,自己也可以立下功绩一件,因而他下令尽早缉拿嫌犯。
而被方衢耀列入凶犯名单的除了个别几个是事发时确实参与引火的,并且他还算认识的,其余大部分人皆是从前与他有些过节的,所以这一次方衢耀算是恰好逮到了一个公报私仇的大好机会。
洛鸿勋就这么不走运地上了方衢耀的黑名单。
方衢耀提笔写上对方的大名之时心想谁让这家伙从前不仅不奉承自己,处处针对自己,甚至还“害”过自己,自己当年被怡兴洋行扫地出门都是拜了这恶人所赐,这一回拿他开刀只能算是这厮倒霉遭了报应。
就这样,不幸的洛鸿勋不知缘何竟又再一次惹上了牢狱之灾。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