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谏太子第十二
    【原文】

    贞观五年,<strong>李百药</strong>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①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其词曰:

    下臣侧闻②先圣之格言,尝览载籍之遗则③。伊天地之玄造,洎皇王之建国,曰人纪与人纲,资立言与立德。履之则率性成道,违之则罔念作忒。望兴废如从钧,视吉凶如纠。至乃受图膺箓,握镜君临。因万物之思化,以百姓而为心。体大仪之潜运,阅往古于来今。尽为善于乙夜,惜勤劳于寸阴。故能释层冰于瀚海,变寒谷于林。总人灵以胥悦,极穹壤而怀音。【注释】

    ①承乾:字<strong>高明</strong>,太宗长子。因生于承乾殿,故得此名。贞观初立为皇太子。贞观十七年,承乾谋反事发,被废。

    ②侧闻:从旁闻知,表示曾有所闻。

    ③遗则:前人遗训。【译文】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当时太子承乾对三坟五典这些古代典籍颇为留心,可是闲饮宴乐之后,游乐嬉戏稍微过分。于是李百药作《赞道赋》来进行讽谏规劝,里面写道:我听说过古代圣贤遗留下来的格言,也曾经看过记载在典籍上的遗训。自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帝<strong>王建</strong>国立邦,都是依靠君主的德性言行,建立和巩固社会的纲纪。按照法则办事就能依附本性成就大道,违背了它就会思想混乱,作恶酿祸。看待历史的兴亡如同自然的天工造化,观察人事的吉凶如同绳索的缠绕纠结。现在我们大唐帝国承受天命,应运而生,秉承清明之道,君临天下。应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把老百姓放在自己心中。体会天下暗藏的变化规律,细细地研读古往今来的历史。尽量为天下多做好事,珍惜分分秒秒的光阴。这样才能融化浩瀚海洋中的坚冰,将阴冷的山谷变成祭祀的秋林。让生灵万民欢悦,让天地都沐浴您的恩宠。【原文】

    赫矣圣唐,大哉灵命;时维大始,运钟上圣。天纵皇储,固本居正;机悟宏远,神姿凝映。顾三善而必弘。祗四德而为行。每趋庭而闻礼,常问寝而资敬。奉圣训以周旋,诞天文之明命。迈观乔而望梓,即元龟与明镜。自大道云革,礼教斯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君臣之礼,父子之亲,尽情义以兼极,谅弘道之在人。岂夏启①与周诵②,亦丹朱③与商均。既雕且琢,温故知新。惟忠与敬,曰孝与仁。则可以下光四海,上烛三辰。昔三王之教子,兼四时以齿学;将交发于中外,乃先之以礼乐。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非有悦于钟鼓,将宣志以和神。宁有怀于玉帛,将克己而庇身。生于深宫之中,处于群后之上,未深思于王业,不自珍于匕鬯。谓富贵之自然,恃崇高以矜尚,必恣骄狠,动愆礼让,轻师傅而慢礼仪,狎奸谄而纵淫放。前星之耀遽隐,少阳之道斯谅。虽天下之为家,蹈夷俭之非一。或以才而见升,或见谗而受黜。足可以省厥休咎,观其得失。请粗略而陈之,觊披文而相质。【注释】

    ①夏启:传说中夏代国王,姒姓,禹之子。传禹曾选定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禹死后,他即继王位,与伯益发生争夺,杀伯益,确立传子制度。有扈氏不服,也被他攻灭。一说禹去世后,伯益推让,他被拥戴继位。

    ②周诵:即周成王。即位时年幼,由<strong>周公旦</strong>摄政。

    ③丹朱:相传为尧之子,不肖,唯漫游是好。【译文】

    我盛唐赫赫天威,上承天命;开创帝业,遇到圣明的贤人。天派遣你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巩固国家的根本,居于正位;心地聪颖,光彩照人。凡三善之事必予光大,用四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常拜谒父王听取教训,奉孝君父问安致敬。按照圣训待人接物,发扬光大上天之命,勤勉励行父子之道,以此作为元龟、明镜。自从大道消失以后,礼就兴起来了,这使君臣各得其所,使父与子之间的感情更加笃厚。君臣之间的礼义,父子之间的亲情,达到情义兼至,都在于人为。怎能说夏启、周诵与丹朱、商均是一样的呢?你要通过反复不停地琢磨来温习旧的知识,让心灵受到启发而获得的新的知识。忠、敬、孝、仁,用它来治理国家,就可以使国家安定与兴盛。过去三王教育子女,用四时之法按年来学习;将要让太子出宫就位,都是先用礼乐来教育他们。乐用来改变风俗,礼用来安定统治、教化大众。学习音乐并非是喜欢乐音,而是用它来表明志向,使心神安宁。学习礼法难道是想要得到玉帛吗?只是为了用其来克制自己的贪欲而让自己得以保全。太子生长在宫廷之中,地位处于诸侯之上,如果不认真思考帝王的基业得之不易,就不会去珍惜,认为富贵天定,自高自大,必然产生骄横,从而使行为违背礼节,产生像轻视师傅、怠慢礼仪、亲近奸佞谄媚之人而放纵yín乱(版 权所有 e >李斯</strong>伪造始皇诏书,命他自杀,拥立其弟胡亥。

    ②高:指汉高帝<strong>刘邦</strong>。

    ③赵:指赵王如意。赵王如意是刘邦最喜爱的儿子,刘邦几次想让他做太子。刘邦死了刚刚半年,吕后就把这个才十几岁的孩子从邯郸骗到了长安,用毒药害死了。【译文】

    周代以德服人,于是能把握时机承受天命。依靠文王、武王开创了七百年的宏伟基业。扶苏作为秦国的太子,并不是声名有什么贬损之处,而是自己作为嫡长子,却被派去监视守边之军。祸患由此产生,太子被疏远,灾难降临,太子被杀害。由于册立君主违背了正道,秦朝基业很快就遭到灭亡。汉代统治久远,实则是因为太子继起的缘故。汉高祖被戚夫人迷惑而宠爱其子赵王,竟把国家大事视同玩笑。惠帝用张良的计策结交商山四皓,使得自己羽翼丰满得以翱翔九天之上。汉景帝正因为侍奉父皇比不上宠臣,造成了邓通的yín乱(版 权所有 e >刘彻</strong>为太子时,年纪尚幼,就能提防老年不听劝谏而被人非议,疏远了周亚夫。因此他能够巩固拓展国家疆土,使三代遗风更加明显。武帝为太子刘据设立博望苑广交宾客,名望尚未张显。可叹的是他的命运不济,遇到谗臣江充的诽谤,虽然诛杀了引起内乱的江充,但也因违背礼仪而遭到杀身之祸。汉元帝喜爱儒术,大道得以昌明。感叹他因为施行道德教化而被指责,赞赏他所发表的意见忠诚正直。起初任用匡衡、韦玄成为丞相,使他能够闻取治国正道,但他又因为任用弘恭、石显从而导致滥杀忠臣的错误行为。汉元帝太子成帝的才艺虽然不及元帝庶子定陶,但仁义为重,身为太子时不敢在御道上奔跑,不失为一些小的优点。仍得到当时贤者的辅助,从而流芳史册。东汉的诸太子中,汉明帝、汉章帝端庄诚敬,都通晓政务和儒术,个个情感笃厚,兄弟和睦。因此能使东海王的遗业稳固,继承了西周的传位制度。魏文帝<strong>曹丕</strong>为魏世子时,没有听到他好的德行。不是因为喜爱美女而遭到别人指责,就是放纵于打猎游玩。虽然才能高、学问好,但却被自己的荒淫所牵连。到魏明帝时,在御花园中建筑土山长达三年。他有秦始皇那样的奢侈,却无汉武帝那样的才艺。于是驱使群臣负土筑山,导致国家衰落,百姓凋疲。晋武帝司马炎宽厚仁德,相貌奇伟。其父虽然当初因为重视其弟司马悠,因为立世子之事而产生疑惑,但又最终接受了大臣裴秀的规劝,立司马炎为世子。最后司马炎终于取代魏国平定东吴,一统天下。晋惠帝为太子时,观察他的言行,其品行还和原来一样的昏愚,继承帝位实在让人感到痛惜。我伤悼晋惠王的长子愍怀被废掉太子之位,如同狂风吹沙般溃散无迹。但是他却因此自暴自弃,将聪明才智全都用于嬉戏,面对奸谄谗狞而自毁前程。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保其祖业,担当国家重任!【原文】

    惟圣上之慈爱,训义方于至道。同论政于汉幄,修致戒于京鄗。鄙《韩子》之所赐,重经术以为宝。咨政理之美恶,亦文身之黼藻。庶有择于愚夫,惭乞言于遗老。致庶绩于咸宁,先得人而为盛。帝尧以则哲垂谟,文王以多士兴咏,取之于正人,鉴之于灵镜。量其器能,审其检行。必宜度机而分职,不可违方以从政。若其惑于听受,暗于知人,则有道者咸屈,无用者必伸。谗谀竞进以求媚,玩好不召而自臻。直言正谏,以忠信而获罪;卖官鬻狱,以货贿而见亲。于是亏我王度,我彝伦。九鼎遇奸回而远逝,万姓望抚我而归仁。盖造化之至育,惟人灵之为贵。狱讼不理,有生死之异涂,冤结不伸,乖阴阳之和气。士之通塞,属之以深文;命之修短,悬之于酷吏。是故帝尧画像,陈恤隐之言;夏禹泣辜,尽哀矜之志。因取象于《大壮》,乃峻宇而雕墙。将瑶台以琼室,岂画栋以虹梁。或凌云以遐观,或通天而纳凉。极醉饱而刑人力,命痿蒏而受身殃。是以言惜十家之产,汉帝以昭俭而垂裕;虽成百里之囿,周文以子来而克昌。彼嘉会而礼通,重旨酒之为德。至忘归而受祉,在齐圣而温克。若其酗蒏以致昏,鸩湎而成忒,痛殷纣与灌夫,亦亡身而丧国。是以伊尹以酣歌而作戒,周公以乱邦而贻则。咨幽闲之令淑,实好述于君子。辞玉辇而割爱,固班姬之所耻;脱簪饵而思愆,亦宣姜之为美。乃有祸晋之骊姬,丧周之褒姒,尽妖妍于图画,极凶悖于人理。倾城倾国,思昭示于后王;丽质冶容,宜永鉴于前史。复有搜狩之礼,弛射之场,不节之以正义,必自致于禽荒。匪外形之疲极,亦中心而发狂。夫高深不惧,胥靡之徒;绁为娱,小竖之事。以宗社之崇重,持先王之名器,与鹰犬而并驱,凌艰险而逸辔。马有衔橛之理,兽骇不存之地,犹有于获多,独无情而内愧。【译文】

    当今圣上慈祥仁爱,用最好的道德准则来对殿下进行教诫。以前代的教训作为鉴戒。对晋元帝好用刑法,赐太子以《<strong>韩非</strong>子》表示鄙视,看重儒家的经世致用之术将它作为治国的法宝。学习儒学,可以了解政事的得失,也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知书达理而欣喜,可以用来识辨愚蠢的人;因为不知道典故而惭愧,需要去请教有学问的长者。要让国家政通人和,最关键的是得人心、得人才。尧帝懂得知人善任而成为世代的楷模,文王广揽贤才而为世人赞颂。从正人君子中选取人才,然后用慧眼来加以鉴别对照。正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才能,检验其德行。必须根据其人之实际情况来确定职位,不可以违背原则。如果被偏听迷惑,不能正确地了解人,那么有道行的人必然会受到压抑,没有才德的人必然能得到显贵。奸谗之人竞相去献媚讨好来寻求宠幸,玩乐之物不招自来。正直忠谏的人,可能因为他的忠心而招致罪过;卖官徇私之人,可能因为贿赂而得以亲近。这就会使王道亏损,人伦败坏。国家遇到奸臣就要遭到灭亡,黎民百姓都希望得到安抚而愿意归顺仁义之人。天地生育的万种生灵,只有人最为宝贵。诉讼判断不合理,使人的生死适得其反;冤情得不到伸张,就会违背阴阳之气的调和。贤才是否被任用,交付于苛责的刑法;百姓生命的长短,全维系在酷吏的身上。所以尧帝画五刑图像的目的,正是为了表达对违法者的一种安抚;夏禹为哀怜犯人之心,在道路上哭泣是为了反省自身。根据《大壮》卦象的启发,于是建造楼宇亭台、雕梁画栋。像桀那样做瑶台,像纣王那样做琼室,怎会是单单的雕梁画栋呢!魏文帝修建凌云台远望,汉武帝修建通天台纳凉。穷奢极欲而使黎民遭受苦难,而最后必遭天怒人怨,性命遭殃。所以汉文帝听说造露台要耗费十家人的家产而罢手,他以俭约的美名促使了国家的富强;周文王虽然修建成了方圆百里的园苑,却因为老百姓的自愿帮助而更加强大。至于美好的宴会应用礼来加强往来,喜欢美酒也应注重酒德。酒酣忘返却能得福的境界,在于自身的聪明和自制。如果沉溺于酒色,因酗酒而酿成错误,就会像殷纣与灌夫那样因酒妄为、国亡身死,令人感到痛惜。所以伊尹以酣歌为名作出训诫,周公因为酒能使国家混乱,而确立了行为的准则。温婉贤淑的女子,实在是君子的美好伴侣。坚决不愿与汉帝同车游览,这是班婕妤知道仅仅作为宠妾的耻辱;拔掉簪<strong>子思</strong>考皇上沉溺后宫的罪过,这也是宣姜的美德。但也有让晋国发生内乱的骊姬,让周幽王丧命的褒姒。这些人极其妖艳,赛过美丽的图画,但行为却极其违背人的纲常伦理。面对倾城倾国的美貌,应想想这些给后王留下的启示,应该永远以前代的历史为鉴。至于狩猎驰射,如果不用道义加以节制,必然导致沉迷于此。这样不但形体疲惫,而且内心也会放纵失常。高山深谷都不害怕,这是无知囚徒;以打猎作为人生的欢乐,这是庸俗之辈所为。自己身系宗庙社稷等崇高的事情,担负着先王传下来的治国重任,却与打猎的鹰犬并排奔跑,翻越危险之地策马飞奔。而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连野兽也会为没有生存之地而变得恐慌好斗,自己却不念及于此,反而贪得无厌,内心难道真的不感到惭愧吗?【原文】

    以小臣之愚鄙,忝不赀之恩荣。擢无庸于草泽,齿陋质于簪缨。遇大道行而两仪泰,喜元良会而万国贞。以监抚之多暇,每讲论而肃成。仰惟神之敏速,叹将圣之聪明。自礼贤于秋实,足归道于春卿。芳年淑景,时和气清。华殿邃兮帘帏静,灌木森兮风云轻,花飘香兮动笑日,娇莺啭兮相哀鸣。以物华之繁靡,尚绝思于将迎。犹允蹈而不倦,极耽玩以研精。命庸才以载笔,谢摛藻于天庭。异洞箫之娱侍,殊飞盖之缘情。阙雅言以赞德,思报恩以轻生。敢下拜而稽首,愿永树于风声。奉皇灵之遐寿,冠振古之鸿名。

    太宗见而遣使谓百药曰:“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因赐厩马一匹,彩物三百段。【译文】

    我见识短小浅陋,有愧于圣君如此隆恩。皇上从草野之中把我这没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鄙陋之躯竟然冠饰簪缨。有幸遇到大道即行而国泰民安,欣喜与太子相会而使四海归正。我在做监抚的空闲时间,每每在书房讨论学问。为您如神的敏捷而仰慕,为您如圣的聪慧而赞叹。如果想要在道德方面礼贤下士,就要在礼仪方面归于道德。您正值美好年华,一切光阴都值得珍惜。宫殿深邃,帘帷清净;灌木苍盛,飞云轻绕;花香四溢,笑语盈盈;莺歌燕舞,互相和鸣。面对生活的富贵奢华,您尚且无心留恋。仍然能做到恪守德行孜孜不倦,沉迷于学问而精于钻研。命不才的我执笔作文,在朝廷之上铺陈辞藻。这不同于文帝时<strong>王褒</strong>上的《洞箫赋》那样讨人欢心,也不同于<strong>曹植</strong>“飞盖相追随”的诗赋。我不擅长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您高尚的德行,只是想着报答知遇之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请允许我下拜稽首,愿您英名永树。努力侍奉皇上,美名千古流传。

    太宗看了这篇辞赋后,派遣使者对李百药说:“我在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看到了你所作的辞赋,叙述古往今来太子的事情来告诫太子,十分简明得当。我选用你来辅佐太子,正是为了这件事。你很称职,但你必须让自己有始有终。”于是赏赐百药骏马一匹,彩帛三百段。【原文】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strong>于志宁</strong>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①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注释】

    ①孔颖达(574 — 648):唐经学家。字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生于北朝,少时聪明。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到唐代,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诸职。曾奉唐太宗之命,主编《五经正义》,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译文】

    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一天比一天奢侈放纵。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怨恨。”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都很称赏,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原文】

    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上书谏曰:臣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然古三驱之礼,非欲教杀,将为百姓除害。故汤罗一面,天下归仁。今苑内娱猎,虽名异游畋,若行之无恒,终亏雅度①。且傅说曰:“学不师古,匪说攸闻。”然则弘道在于学古,学古必资师训。既奉恩诏,令孔颖达侍讲,望数存顾问,以补万一。仍博选有名行学士,兼朝夕侍奉。览圣人之遗教,察既往之行事,日知其所不足,月无忘其所能。此则尽善尽美,夏启、周诵焉足言哉!夫为人上者,未有不求其善,但以性不胜情,耽惑成乱。耽惑既甚,忠言尽塞,所以臣下苟顺,君道渐亏。古人有言:“勿以小恶而不去,小善而不为。”故知祸福之来,皆起于渐。殿下地居储贰,当须广树嘉猷。既有好畋之淫,何以主斯匕鬯?慎终如始,犹恐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注释】

    ①雅度:典章法度。【译文】

    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因为太子李承乾喜欢打猎,荒废了学业,于是上书进谏,他说:

    我听说老天不会偏私,只会辅佐有德之人。如果违背了天道,不管是人还是神都会遗弃他。古代打猎三驱的礼治,并不是要人杀生,只是为老百姓除害而已。所以商汤撤除捕捉野兽的四面网,只用一面网,如此仁义之举终于使百姓归心。如今您在御苑之内打猎,虽然名义上不同于在野外游猎,但是如果放纵无度,终究有失体统。所以商代贤相傅说说:“学习不遵循古训,这是闻所未闻的。”因此要弘扬道性必须学习古礼,学习古礼必须依靠老师教诲。现在我既然奉旨教太子读书,让孔颖达讲授学问,是希望您能询问古代的事迹和学问,以弥补学问的不足。另外再选一些博学多才之士,朝夕侍奉太子。阅读圣人的遗训,知道历史变迁,发现国亡的原因,每天都能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每月都能不忘记自己所学的东西。这样就尽善尽美了,那么夏启、周诵这样的贤太子又何足称道呢!为人君主,没有谁不追求善美的,只是因为理智难以胜过感情,沉溺惶惑才造成了昏乱。沉溺惶惑过于厉害,就会使忠言全部堵塞,从而使臣下苟且偷生、投其所好,损害为君之道。古人说:“不要因为是小的过失就不加以改正,也不要因为小优点就不愿去做。”应该知道,祸福都是渐渐产生的。您身为皇储,应该树立自己美好的形象。既然有喜爱打猎的癖好,如何能专心主持国事呢?谨慎从事,善始善终,尚且担心会逐渐衰退;何况一开始就不谨慎,最终又如何去保持呢!【原文】

    承乾不纳是,玄素又上书谏曰:

    臣闻称皇子入学而齿胄者,欲令太子知君臣、父子、尊卑、长幼之道。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尊卑之序,长幼之节,用之方寸之内,弘之四海之外者,皆因行以远闻,假言以光被。伏惟殿下,睿质已隆,尚须学文以饰其表。窃见孔颖达、赵弘智等,非惟宿德鸿儒①,亦兼达政要。望令数得侍讲,开释物理,览古论今,增辉睿德。至如骑射畋游,酣歌妓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渐染既久,必移情性。古人有言:“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即乱。”恐殿下败德之源,在于此矣。

    承乾览书愈怒,谓玄素曰:“庶子患风狂耶?”【注释】

    ①宿德鸿儒:很有道德很有学问的人。【译文】

    李承乾不接受张玄素的意见,于是他又呈上一篇奏疏:

    我听说皇子入学按年龄长幼排序,这样是为了使太子知晓君臣、父子、尊卑、长幼之间的道理。然而君臣之间的礼义,父子之间的亲情,尊卑的等级,长幼的秩序,要从内心去奉行,使之广大于天下,都要依靠自身的行为使自身闻名久远,凭借言辞而使其广泛传播。殿下已经长大成人,且天资聪慧,但仍需要学习知识以提高自身修养。我认为孔颖达、赵弘智等人,不仅是当今鸿儒,具有很高的德行修养,而且他们通晓政治之道。希望您时常听他们授课,让他们讲授人情物理,谈古论今,以增加您的智能。至于骑马射击、音乐美女之类的逸乐,只会满足一时的耳目之娱,终将会扰乱心神。如果过多沉溺其中,必将改变您的性情。古人说:“心是万事的主宰,如果心无节制地骚动,必然会产生祸乱。”我是害怕这些逸乐会成为败坏殿下德性的根源啊!

    李承乾看了奏书,更加愤怒,对张玄素说:“你是害了疯病吗?”【原文】

    十四年,太宗知玄素在东宫频有进谏,擢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时承乾尝于宫中击鼓,声闻于外,玄素叩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击之,殆至于死。是时承乾好营造亭观,穷极奢侈,费用日广。玄素上书谏曰:

    臣以愚蔽,窃位两宫,在臣有江海之润,于国无秋毫之益,是用必竭愚诚,思尽臣节者也。伏惟储君之寄,荷戴殊重,如其积德不弘,何以嗣守成业?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龙楼之下,惟聚工匠;望苑之内,不睹贤良。今言孝敬,则阙侍膳问竖之礼;语恭顺,则违君父慈训之方;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爱好者皆游伎杂色,施与者并图画雕镂。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隐密,宁可胜计哉!宣猷禁门,不异阛阓①,朝入暮出,恶声渐远。右庶子赵弘智经明行修,当今善士,臣每请望数召进,与之谈论,庶广徽猷。令旨反有猜嫌,谓臣妄相推引。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古人云:“苦药利病,苦口利行。”伏愿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