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求谏第四
    【原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①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②。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strong>隋炀帝</strong>暴虐,臣下钳口③,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注释】

    ①百僚:指百官。

    ②失其举措:慌手忙脚,手足无措。

    ③钳口:以威胁胁迫人不敢讲话。【译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②,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strong>王珪</strong>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③。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④。”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⑤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注释】

    ①致理:即“致治”,取得治国的胜利。

    ②鲠(ɡěnɡ)议:鲠,原意是骨卡在喉咙里,这里指直言。

    ③圣:贤明的意思。

    ④狂瞽(ɡǔ):狂肆直言。

    ⑤平章:筹商,讨论。【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他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说,皇上一定虚心采纳。【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①,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②。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③,<strong>孔子</strong>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仲尼④称:‘直哉史鱼⑤,邦有道如矢⑥,邦无道如矢。’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⑦贾后⑧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注释】

    ①矜夸:夸耀自己的长处。

    ②犯忤(>李渊</strong>起兵。攻入长安后,劝渊为帝。武德年间任尚书左仆射,掌握大权,曾参与制定《唐律》五百条。后改任司空。贞观三年(629)被太宗免官,放归故乡。【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①,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②,莫不由此。朕今夙夜③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注释】

    ①任情喜怒:喜怒无常,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②丧乱:这里指丧失国家,混乱朝纲。

    ③夙夜:早晚,朝夕。【译文】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高兴或发怒。高兴的时候就胡乱赏赐,功过不分;发怒时就任意杀戮,是非不明。天下大乱,一般都是因为肆意妄为造成的。因此我非常警觉,无论白天黑夜,无不铭刻在心,希望各位大臣永远都能够对我的缺点大胆地提出批评。同时,你们也应当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切不可因为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就不承认、不采纳。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别人的批评,那他又怎么能去批评别人呢?”【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①韦挺②、中书侍郎③<strong>杜正伦</strong>④、秘书少监⑤<strong>虞世南</strong>、著作郎⑥姚思廉⑦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⑧。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乃赐绢有差。【注释】

    ①御史大夫:唐制,掌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的官职,为御史台之长。

    ②韦挺:京兆人。起初曾为隐太子宫臣。武德七年,因与太子谋逆被流放。贞观初,由王珪推荐,拜御史大夫。

    ③中书侍郎:官名。唐制,为中书省长官的副职。

    ④杜正伦:相州(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人。贞观初年,由<strong>魏徵</strong>举荐,任兵部员外郎,后迁中书侍郎。

    ⑤秘书少监:唐制,秘书监下的官职。

    ⑥著作郎:唐制,秘书省的属官。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等事。

    ⑦姚思廉(557 — 637):唐初史学家,字简之。本吴兴人,陈亡,迁关中,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时从父习汉史,得其家学。在隋为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贞观时官至散骑常侍。

    ⑧孥(nú)戮:连同妻儿被杀戮。【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因为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奏的事很合心意,召见时对他们说:“我曾把从古以来臣子尽忠的事迹一一看过,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自然就能够诚心规谏,但如像关龙逢、比干那样的处境,就不免身遭杀戮株连家人。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也难。我又听说龙可以驯养得听话,但喉下有逆鳞。你们就敢于犯逆鳞,各自进上奏书。常能这样,我难道还怕宗庙社稷会倾覆!每想到你们一片忠心,一刻也不能忘怀,所以设宴共享欢乐。”还给每人赏赐了数量不等的绢。【原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