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strong>无作</strong>,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前面第一章讲出家与证果,本章及第三章,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出了家以后,应该怎么样修持,这两章都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佛言」,就是佛告诉我们。

    「出家沙门」,我上次已经说过,本经最主要的听众(当机众),是出家人,当然也包括了在家的居士。在这个地方,一个出家沙门,做一个出家人,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应该要怎么样修学呢?

    我们出了家,做一个沙门,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断欲」。欲,是,简单地说,是希望的意思。在佛教唯识学上,欲是五十一个心所之一。

    什么是心所?据佛教的心理学唯识学说,我们有八个识(眼耳鼻舌身等识,叫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称为心王,这八个心王以外,还有属于心王所统管的、所有的,是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五十一种作用,欲是其中的一个。

    在佛学上,欲分为三类:

    一、善欲:好的希望,好象我们现在动了一个念头,感觉到人生太痛苦了,我们要修行,要了生脱死;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要止恶行善,尽量做好的事情,自利利人;所有的坏事,损害他人的事,都不要去做了。有这么一个希望的话,就是善欲,好的了。

    二、恶欲:从善欲的反面来说,假如我们时时刻刻生起贪心,或者害人的心理,就是我们的当中,渗杂了损人利己的成份,有了这样的念头,不管贪心也好, 心也好,都是属于恶欲,不好的。

    三、无记欲:是中庸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的,因此称为无记欲。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也讲到善与恶,无记却往往被忽略了。无记,可说是任运而行,自然而然的一种心理状态。只因这种心念非常微细,不容易给我们觉察罢了。

    「断欲」,就是要把恶欲和不善不恶的无记断除,当然,好的一定要保留。

    讲到,佛学中有所谓五欲,五种的,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明:

    一、与外境五尘相应而生起的:外境,称为尘境,五尘是:色、声、香、味、触。五尘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触(相应)时,我们的眼睛,所面对的是形状、颜色;耳朵,是听声音的;鼻子,是嗅香味的;舌头,是尝滋味的;身体,是用来感触的。当眼耳鼻舌身,对待着色声香味触五尘,会有五种的产生。

    当眼睛对着外面的色尘时,一切形形色色的物质(色),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譬如看到兰花非常的漂亮、清雅,就想多看它几眼;反过来说,要是看到丑陋的,就不屑一顾,这就是五欲之一,眼睛要看好的色。耳朵也喜欢听好的声音,鼻子要嗅好的气味,舌头要尝可口的食品饮料,我们身体所感触到的,希望它是很舒服的,要是粗糙,让我们痛苦的,就排拒了它,要是按摩,让我们舒适的触觉,总是很喜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五尘所希望,所要求的是这些。这种爱欲,本来是无记欲,可是由于我们内心的贪和 的念头,起了种种好恶的分别,变成为不善欲了。

    二、与内心的五欲相应而生起的:五欲,(钱)财、色(欲)、名(誉)、(饮)食、睡(眠)。有两句成语连在一起警惕大家:「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要是我们对五欲贪得无厌,尽量地追求,尽量地满足我们的,得不到满足时,往往想尽了方法,不择任何手段地做了种种不好的勾当,结果,财色名食睡让我们堕落了,堕到地狱里面去,因此,这五欲是五个堕入地狱的根本因素。我们起心动念,日常行、住、坐、卧,所作所为,都要非常谨慎,才不会造恶。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我们的依报,叫欲界,是从五欲而得名的。试看,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就是在五欲中打滚的,五欲,如果不能断除,我们就不能超出欲界。因此,本经一开始就要「断欲」,欲念要把它断除,才可以超出欲界。

    「去爱」,断除以后,进一步,我们的爱念也要把它去除。爱,是爱着,是个念头。时时刻刻都放不下,舍不掉,称为爱着。爱比欲更厉害,欲只是五十一个心所其中的一个心理状态,而爱属于根本烦恼中的一个大罪魁,是贪的别名。

    念佛的人常常说,如果我们念佛不专心,就没有办法生到西方去。「爱不重不生娑婆」呀,我们为什么会生到娑婆世界来呢?根本的因素就是「爱」,就因为「爱着」太重了,才在生死轮回里面流转不停。

    「欲」,只限于欲界众生的心理活动,而「爱」,则是通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都有「爱」活动的范围,譬如说,我们爱静坐参禅,希望生到无想天,或者初禅天、二禅天。你认为定的境界很好,就爱着了,不想再求上进,这也是种爱念,可见爱的心理状态,是三界众生都有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