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周书》③曰:神农④之时,天雨粟⑤,神农遂耕而种之。
《白虎通》⑥:“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⑦,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⑧。故谓之‘神农’。”
《典语》⑨:“神农尝草别谷,烝民乃粒食。”
《世本》⑩:“倕作耒耜。倕,神农之臣也?輥?輯?訛。”
《周本纪》:“弃为儿时,其游戏好种植麻、麦。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之。民皆法之。尧举以为农师。”
《汉·食货志》:“后稷始纍田,以二耜为耦。”纍,畎同,垄也。
《艺文志》:“农九家,百四十一篇。农家者流,盖出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注释】
①典训:典籍中有关农事的足供取法的言论。
②农功起本:本节为典籍中有关我国农业起源问题的论述。
③《周书》:一般认为是战国以后人的著作,又名《逸周书》《汲冢周书》。《汉书·艺文志》指为《周史记》。引文不见于《周书》现存篇章,或在逸篇中。
④神农:传说中的古帝名,又名炎帝,别号烈山氏,他在农业种植、农器制作、中草药等方面,均有伟大的历史功勋。
⑤天雨粟:有极浓厚的神话色彩。东汉<strong>王充</strong>撰《论衡·感虚篇》,举例说:东汉建武三十一年(55),河南陈留(今开封县)地方,曾有过雨谷现象。考其原因是野生谷遭疾风暴起,吹扬与之俱飞,风止谷坠所致。
⑥《白虎通》:全名为《白虎通德论》,东汉<strong>班固</strong>撰记。
⑦耒耜:上古时的翻土农具。耜以起土,耒为其柄。原始时用木,后世改用铁,发展为耕犁。
⑧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译文据《易经·系辞下》孔颖达疏意译。
⑨《典语》:三国时吴国人陆景撰。
⑩《世本》:相传为秦汉间作品,或谓系古史官所记。今流传本,题“东汉宋衷注”,无撰人。《后汉书·艺文志》有著录。引文与《齐民要术》“耕田第一”所引全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