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浣(huàn):洗涤。汲:汲水。
②橐(tuó):袋子。裹:包袱。
③黄粱:小米饭。
④盎(ànɡ)背:形容骆驼的驼峰如倒扣的盎(一种盛器)。
⑤土冢(zhǒnɡ):坟堆。
⑥猪鬣(liè):猪头。
⑦燕:通“宴”。
⑧趺跏(fū jiā):双足交叠而坐。
⑨法藏(zànɡ):这里指佛徒手持以转动的圆筒形佛具。
⑩竟:终了,这里指览遍。
其可尝不测乎:意为可能会有难以预料的危险。【译文】
我伫立在桥上,见山涧中有个洗衣汲水的人,我问他:“此条涧水从东北流来,可不可以溯流进洞去?”那人说:“由水洞的上面可以深入进去几里,洞中的名胜,与外洞相比较,路远一倍但奇特的景致也多一倍。至于水洞则深浅莫测,唯有冬季的几个月可以涉水进去,此时不是适当的季节。”我马上找那人做向导。那人便回家去取松明,我跟随他出洞后往右走,找到庆林观。把背着的包裹寄放在观中,并且拜托观里人做好饭等着。于是同向导进洞,仍由隘口东面的石门,经过凤凰戏水,到达红、白二毡,这才由岔道向北行。其中有舞球的狮子,卷鼻的大象,长颈凸背的骆驼;有土坟丘前的祭坛,而猪鬃鹅掌罗列于前;有罗汉的宴饮,而金杯银座排列于下。那高处有山神,高一尺左右,飞坐在悬崖上;那深处有佛像,仅七寸高,端坐在半壁;菩萨的侧边,一个石龛中有坐禅的禅床,正可以盘腿合十而坐;观音法座之前,有一个圆形的fǎ轮(版权所 有 e>孔子</strong>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②陈黼(fǔ):即陈谠(dǎnɡ),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累官兵部侍郎。
③拖涧水:今称灵剑溪。【译文】
出洞后向西走,又见到一洞,洞口向北,约高五丈,洞内稍稍下洼,向西转虽然慢慢昏黑下来,可更显出高峻宏大的气势,因为没有火把无法深入,这是个古洞。左边崖壁上用大字刻着“五美四恶”的一段文章,是张南轩的手笔,遒劲完美,可惜无人知道,就连山洞也无人能知道它的名字,有人认为是会仙岩,有的认为是弹丸岩。拂拭洞壁,读宋代莆田人陈黼的题记,却叫渚岩洞,难道是因为洞在癸水江边起的名吗?洞西拖涧水自东北流来直逼到山崖下,山崖愈加穹隆陡削,高插云霄并深嵌进深渊之中,非常雄壮。从石桥跨过江水往西走,于是山崖与江水都在路南边了。大概这是七星山的东北隅,名叫弹丸山,自省春岩走来共一里路。【原文】
由其西南渡各老桥①,以各乡之老所建,故以为名。望崖巅有洞高悬穹,上下俱极峭削,以为即栖霞洞口也。而细谛其左,又有一崖展云架庐,与七星洞后门有异,亟东向登山。山下先有一刹,盖与寿佛寺、七星观南北鼎峙山前者也。南为七星观,东上即七星洞;中为寿佛寺,东上即栖霞洞;北为此刹,东上即朝云岩也。仰面局膝攀磴,直上者数百级,遂入朝云岩。其岩西向,在栖霞之北,从各老桥又一里矣。洞口高悬,其内北转,高穹愈甚,徽僧太虚叠磴驾阁于洞口,飞临绝壁,下瞰江城,远挹②西山,甚畅。第时当返照入壁,竭蹶③而登,喘汗交迫。甫投体叩佛,忽一僧前呼,则融止也。先是,与融止一遇于衡山太古坪,再遇于衡州绿竹庵,融止先归桂林,相期会于七星。比余至,逢人辄问,并无识者。过七星,谓已无从物色。至此忽外遇之,遂停宿其岩。因问其北上高岩之道,融止曰:“此岩虽高耸,虽近崖右,曾<strong>无可</strong>登之级。约其洞之南壁,与此洞之北底,相隔只丈许,若从洞内可凿窦以通,洞以外更无悬栻梯之处也。”凭栏北眺,洞为石掩,反不能近瞩,惟洒发④向西山,历数其诸峰耳。西山自北而南:极北为虞山,再南为东镇门山,再南为木龙风洞山,即桂山也,再南为伏波山。此城东一支也。虞山之西,极北为华景山,再南为马留山,再南为隐山,再南为侯山、广福王山。此城西一支也。伏波、隐山之中为独秀,其南对而踞于水口者,为漓山、穿山。皆漓江以西,故曰西山云。【注释】
①各老桥:即前“葛老桥”,今作国老桥,跨在灵剑溪上。
②挹(yì):通“揖”,即拱手作揖。
③竭蹶(jué):力竭而颠蹶。
④洒发:抬头远望,头发散落的样子。【译文】
由弹丸山西南走过各老桥,因为是各乡的父老修建的桥,因而以此作为桥名。望见山崖顶端有个洞高悬穹隆,上下都极其峻峭陡削,以为就是栖霞洞的洞口了;然而仔细审视它的左方,又有一座山崖,上有人在云层中建有房屋,与七星洞的后洞口有不同之处,急忙向东登山。山下先有一座寺庙,大概是与寿佛寺、七星观呈南北之势鼎立在山前的寺庙。在南边的是七星观,往东上去就是七星洞;中间的是寿佛寺,往东上山就是栖霞洞;北面的就是这座寺庙,往东上去就是朝云岩了。仰面曲膝攀登石磴,一直上去几百级,便进入了朝云岩,这个岩洞向西,在栖霞洞北边,从各老桥来又是一里了。洞口高悬,洞内向北转,更显高穹之势,徽州僧人太虚垒砌了石阶在洞口建了佛阁,飞临绝壁,下瞰江流和城池,远远地向着西山作揖,十分痛快。但只是此时正当落日余晖射入绝壁,竭尽全力跌跌撞撞地登上来,喘息汗水交加。刚刚倒身拜佛,忽然一个僧人在跟前呼叫,这是融止。这以前,与融止第一次相遇是在衡山的太古坪,再次相遇是在衡州绿竹庵,融止先一步返回桂林,互相约定在七星岩会面。等我到七星岩时,逢人就问,并没有认识他的人。过了七星岩,认为已经无法寻找到了。来到此地忽然意外遇见了他,于是就留下来住在他的岩洞中。于是询问融止向北上登高处岩洞的道路,融止说:“这个岩洞虽然高耸,虽然近在山崖右侧,未曾有可以上登的台阶。大约那个岩洞南面的洞壁,与此洞北边的洞底,相隔只有一丈左右,如果从洞内可以凿个孔通过去,洞以外再没有可以悬挂木梯的地方了。”凭栏向北远眺,岩洞被岩石挡住了,反而不能从近处观察,唯有抬头向西山远望,历数西山诸峰而已。西山自北往南:极北边是虞山,再往南是东镇门所在的山,再往南是木龙洞,风洞所在的山,即桂山,再往南是伏波山。这是在城东的一支山脉。虞山的西面,极北边是华景山,再往南是马留山,再往南是隐山,再往南是侯山、广福王山。这是在城西的一支山脉。伏波山、隐山之中是独秀峰,它南边雄踞在江口相对峙的山,是漓山、穿山。都在漓江以西,所以称为西山。【评析】
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初七日,徐霞客进入广西境。《游七星岩日记》是当年五月初二日徐霞客在广西桂林第一次游七星岩的游记,见《粤西游日记一》。
七星岩在桂林东郊、漓江东岸,是桂林最大最奇的岩洞之一。徐霞客从北口入洞,经獭子潭、红毡、白毡等,往南贯穿到曾公岩出洞;又另觅导游,再入曾公岩,先北向行,在红毡、白毡处折而往东,深入到无底深潭附近返回,由曾公岩出;饭后考察七星山外部,循山南麓觅洞,又越山顶北下,游省春三洞,以后再游含仙岩、朝云岩。他穿过了山体的内部,又翻越了山的外部,傍晚还远眺西山形势,详析各山位置。徐霞客穷一日之力,收获甚丰。
七星岩是一个相当巨大而复杂的溶洞体系,也是徐霞客洞穴考察的典型例子。他在六月初二日又第二次游七星岩。经过全面、反复的踏勘,终于搞清七星山西面有五洞,东南面有五洞,北面也有五洞,“一山凡得十五洞云”。徐霞客对洞穴内部和山体外部考察的精确描述,与近年我国学者用科学仪器测量绘制的平面图和素描图对照,惊人地相同。《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喀斯特洞穴的宝贵文献。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