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游恒山日记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原文】

    去北台七十里,山始豁然,曰东底山。台山北尽,即属繁峙①界矣。【注释】

    ①繁峙:明为县,隶太原府代州,即今山西繁峙。五台和繁峙县界古今有变化,依今地图,西台以北已属繁峙县。【译文】

    离开北台七十里,山谷才开阔起来,名东底山。五台山北边尽头处,就隶属于繁峙县境了。【原文】

    初九日 出南山。大溪从山中俱来者,别而西去。余北驰平陆中,望外界之山,高不及台山十之四,其长缭绕如垣①,东带平邢②,西接雁门③。横而径者十五里,北抵山麓,渡沙河即为沙河堡④。依山瞰流,砖甃高整⑤。由堡西北七十里,出小石口⑥,为大同西道;直北六十里,出北路口⑦,为大同东道。余从堡后登山,东北数里,至峡口,有水自北而南,即下注沙河者也。循水入峡,与流屈曲,荒谷绝人。数里,义兴寨⑧。数里,朱家坊⑨。又数里,至葫芦嘴⑩。舍涧登山,循嘴而上,地复成坞,溪流北行,为浑源界。又数里,为土岭,去州尚六十里,西南去沙河,共五十里矣,遂止居民同姓家。【注释】

    ①垣(yuán):矮墙。

    ②平邢:即今平型关,在山西繁峙、灵丘二县界上。

    ③雁门:即今雁门关,在山西代县西北。

    ④沙河:指滹沱河上游。沙河堡:今作砂河,在繁峙县东境,滹沱河北岸。

    ⑤甃(zhòu):以砖砌物皆称凳。

    ⑥小石口:今名同,在应县东南。其东北有大石口。

    ⑦北路口:今作北楼口,在大石口东北。

    ⑧义兴寨:在砂河东北。

    ⑨朱家坊:在义兴寨北。

    ⑩葫芦嘴:在朱家坊东北。以上皆属繁峙县。

    土岭:今名同,在浑源县南隅。

    止:栖止、居住。【译文】

    初九日 走出南山。从山中一齐出来的大溪,和我分道往西流去。我往北在平地上急行,遥望平地外部的山峦,高度不到五台山的十分之四,长长的像矮墙一样地缭绕平地,东边和平邢连接,西边和雁门连接。横穿平地十五里,往北走到山麓,渡过沙河就是沙河堡。沙河堡傍靠山麓,俯瞰河流,砖砌的围墙又高又整齐。从沙河堡往西北走七十里,出到小石口,是大同府西边的大路;直直往北走六十里,出到北路口,是大同府东边的大路。我从堡后登山,往东北走了几里,来到峡口,有股水从北往南流,流下去就注入沙河。沿水流走进峡谷,路随着流水弯转曲折,峡谷荒凉,空无人烟。走了数里,到兴义寨。又走数里,到朱家坊。再走数里,到葫芦嘴。离开沟涧登山,沿山嘴而上,地势又变成山坞,随溪流往北行,进入浑源州境。又走数里,到土岭,土岭距离州城还有六十里,西南距离沙河,一共有五十里了。于是在土岭一户和我同姓的居民家住下。【原文】

    初十日 循南来之涧北去三里,有涧自西来合,共东北折而去。余溯西涧入,又一涧自北来,遂从其西登岭,道甚峻。北向直上者六七里,西转,又北跻而上者五六里,登峰两重,造其巅,是名箭岭。自沙河登山涉涧,盘旋山谷,所值皆土魁①荒阜;不意至此而忽跻穹窿,然岭南犹复阿蒙也②。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馈,翠蜚③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以藻绘而愈奇④;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突兀而尤古。如此五十里,直下至阬⑤底,则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与之俱出坞口,是名龙峪口,堡临之。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既出谷,复得平陆。其北又有外界山环之,长亦自东而西,东去浑源州三十里,西去应州⑥七十里。龙峪之临外界,高卑远近,一如东底山之视沙河峡口诸山也。于是沿山东向,望峪之东,山愈嶙峭斗峭,问知为龙山⑦。龙山之名,旧著于山西,而不知与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阃域⑧,又北览其面目,从不意中得之,可当五台桑榆⑨之收矣。东行十里,为龙山大云寺,寺南面向山。【注释】

    ①土魁(kuí):土堆。

    ②阿蒙:三国时鲁肃称吕蒙为阿蒙,说:“三日不见,非复吴下阿蒙矣。”此处借用,有依然故态之意。

    ③蜚:通“飞”。

    ④幕:覆盖。藻(zǎo)绘:文采。

    ⑤阬(ɡānɡ):大土山。

    ⑥应州:隶大同府,治今山西应县。

    ⑦龙山:亦称封龙山,在今浑源县西南40里,顶峰称萱草坡,风景甚佳。金末,<strong>元好问</strong>、<strong>李治</strong>、张德辉曾到这里游览,时称“龙山三老”。

    ⑧阃(kǔn):特指郭门的门槛。阃域:内境。

    ⑨桑榆(yú):皆植物。日落时,阳光尚留桑榆上,故借为西方之称。《后汉书》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桑榆之收,比喻为弥补缺憾。【译文】

    初十日 顺着从南伸来的沟涧往北走了三里,有道沟涧从西伸来汇合,然后一齐朝东北转去。我溯西边的沟涧往里走,又有一道沟涧从北伸来,于是从沟涧西边登岭,路很陡。往北直直上了六七里,往西转,又往北攀登,然后上五六里,登越两重山峰,直达峰顶,峰名箭岭。从沙河开始登山涉涧,在山谷中盘旋前进,所经过的都是土堆荒山;想不到到这里地势突然升高、山岭突然高大,只是岭南仍然是故态依旧。一翻到岭北,俯瞰东西两边,峰峦连绵,崖壁崩塌,红色、绿色交相辉映。那盘绕映照空中的,都是岩石;而岩石上又都有树;岩石的色彩是一致的,但自然形态与纹理又各得其妙;树木的颜色不一致,但各种颜色互相交错,又如同织成的彩色锦缎。岩石上有树而且高峻斜插,就像覆盖着一层美丽的幕布,因而愈发奇妙;生长在岩石上而平直躺着或盘曲倒挂的树,由于山势高峻而更加显得古雅。在这样的景致中走了五十里,一直下到大土山底,沟壑中有一股奔流的泉水,从南往北流,于是随着泉水一齐出到坞口,这里名龙峪口,有堡对着。村庄比较大,家家都种植梅树、杏树,形成果林掩映的山麓。走出山谷后,又到了平地。平地北部外围还有群山环绕,长长的也从东向西延伸,平地东边距离浑源州三十里,西边距离应州七十里。龙峪口所对着的外界,高的远、低的近,完全和在东底山看沙河、峡口的群山相同。于是沿山往东走,远看龙峪口东边,山势更加高峻陡峭,询问后得知是龙山。龙山的名称,旧书写着在山西省,却不知原来是和恒山并肩相靠;走到这里时已经从西边越过了龙山内境,又从北面观览了龙山的风貌,在无意之中得以游龙山,可以算做游五台山所得到的意外收获。往东行十里,到龙山大云寺,寺朝南对着山。【原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