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髫年蓄五岳志①,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②连云栈,为峨眉③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④,路与陕、汴略相当⑤,可以兼尽嵩、华,朝宗⑥太岳。遂以癸亥(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⑦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⑧,淳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⑨;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⑩,抵天仙院。院祀天仙,云<strong>黄帝</strong>之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观也!周以石栏。一轩临北,轩中题咏绝盛。徘徊久之,下观滴水。涧至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历其下。还密,仍抵西门。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店。南向为石淙道,遂税驾焉。【注释】
①髫(tiáo):小孩子头上下垂的短发。髫年:幼年。五岳:明代五岳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②剑阁:今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山,横亘100余公里,有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主峰大剑山在剑阁县北。峭壁中断处,两崖相峙如门,飞阁通衢,谓之剑阁,为中原入川必经的险道。
③峨眉:即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俗称“蛾眉天下秀”,山峰如螓首蛾眉,故名。有大峨、中峨、小峨,一般游览范围为大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从山脚到山顶有山道50余公里,从报国寺入山,沿途有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等胜景。最高处为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该山传为普贤菩萨道场,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中动植物种类丰富,至今还有群猴戏人。
④汝:即汝州,治今河南临汝。邓:即邓州,隶南阳府,即今河南邓县。
⑤陕:即陕州,隶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稍西。汴:唐置汴州,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定都于此,称汴京。明代置开封府,为河南布政司治所,但仍以“汴”为其别称。即今河南开封市。
⑥朝宗: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见称朝,夏见称宗。此处比喻对嵩山的尊崇,为朝谒的意思。
⑦郑州:隶开封府,即今河南郑州市。
⑧涵(hán):包含。此处作名词,一涵即一潭。
⑨缜(zhěn)润:细致而润泽。
⑩密县:隶开封府禹州。即今河南密县。
洵(xún):实在,真正。
轩(xuān):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滴历:同“滴沥”,水稀疏下滴。
耿店:今分路处为卢店。登封—卢店—告成公路为20公里。
税(tuō)驾:停宿,休息。税,通“脱”。【译文】
我幼年时便怀有登览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的志愿,玄岳嵩山的名气在五岳之上,仰慕之心更切。很久以来就打算经过襄阳府、郧阳府,亲临华山,再过剑阁关的连云栈,以此为攀登峨眉山的前站;但因为母亲年纪大而改变计划,不得不先游武当山,还是属于不失孝道的出游。只是沿长江溯流而上,多费时日、时间拖得久;不如从陆路去、水路返回,所需时间较短。从汝州、邓州之间的陆路走,路程与走陕州、开封府相同,却可以将嵩山、华山两处都游完,然后朝拜泰山。于是决定首先去嵩山,在癸亥年(天启三年,1623)二月初一动身,走了十九天,抵达河南开封府郑州的黄宗店。沿黄宗店右边登石坡,观看圣僧池。一潭清澈的泉水,汇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山下深涧纵横交错、高低重叠,涧中干涸,没有一滴水。下坡后从涧底走,顺着香炉山曲折地往南行。香炉山的形状是三座尖峰挨得很近,如同倒置的鼎,众多的峰峦环绕,景色秀丽迷人。涧底散乱的石头布满沟壑,显现出紫玉色。两岸的崖壁宛转,崖石质地细密、色感润泽;想象清澄的流水从涧中倾泻而过时,水珠喷溅、绿波翻涌,又该是何等的景致啊!走十里,登上石佛岭。又走五里,进入密县境,遥望嵩山,还在六十里以外。从岔路往东南走二十五里,过密县县治,到达天仙院。天仙院祭祀黄帝的三女儿天仙,白松矗立在祠堂后面的庭院中,相传三女儿是在白松下蜕变成仙的。松树有四人围抱粗,一棵树根分出三棵枝干,三干鼎立,高耸入云,树皮柔滑得好似凝固的脂肪,比涂过粉还要洁净,松枝弯弯曲曲如同虬龙,绿色的松针迎风飞舞,昂首挺胸,亭亭玉立在半空中,真是奇观啊!松树周围有石栏。一道长廊正对北方,廊中题有很多诗词楹联。我在长廊中逗留了很长时间,才下去观看滴水。山涧到这里突然下陷,一块崖石从上面覆盖,水从崖石上往下滴。返回密县,仍然到城西门。行三十五里,进入登封县境的耿店。往南是去石淙的路,于是在耿店停宿。【原文】
二十日 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①。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②,平衍③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④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⑤。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⑥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⑦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⑧,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⑨,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⑩崖之隔,以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注释】
①垄:长条形的高地。
②大梁:开封的古名。
③衍:延展,蔓延。
④陂(pō)陀:同“坡陀”,起伏不平的样子。
⑤怒石:峥嵘突起的石头。
⑥当关扼险:把守关口,扼制险要。
⑦绮变:绚丽多变。
⑧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
⑨兕(sì):雌犀牛。
⑩揆(kuí):估计,推测。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竟:终极,到底。【译文】
二十日 从小路往南走二十五里,沿途都是土冈和不规则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条溪水。渡过溪水,往南从冈梁上行走,往下俯瞰就看到了石淙。我自从进入开封府,地势平坦舒展、宽阔无边,古人称之为“陆海”。平地上难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难以有岩石。走近嵩山开始看到蜿蜒起伏的众多山峰,北边有景溪、须溪等河流,南边有颍水,但这些河流都盘绕隐伏在土堆沙滩中。只有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石淙河,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流水,将往下流入颍水。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宛转曲折,水都在地面下流,流到这里忽然遇到形状峥嵘的巨石。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冈和峡谷之间,有一夫当关、扼险制要的气势。水浸泡到巨石胁下,从此水石交融,形态峭丽,变化万端。流水环绕的两岸崖石,像天鹅延颈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飞;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则犹如犀牛饮水、猛虎卧伏。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却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估计每块岩石的间隔,要以八尺计算,水流最大时的水面,要以数丈计算。水在山崖中间流淌,岩石峙立水上,石态水色,如肤如骨,景致极其妍丽。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原文】
登陇①,西行十里,为告成镇②,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③。入东华门时,日已下舂④,余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岩寺。寺外数武⑤,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堕空而下,舞绡曳练⑥,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⑦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⑧。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点饷。急返岳庙,已昏黑。【注释】
①陇(lǒnɡ):通“垄”,田中高地。
②告成镇:从战国至唐初皆称阳城,<strong>武则天</strong>时将封嵩山,改阳城为告成。唐以后废,故称“古告成县地”。今又作郜城,属登封县。
③岳庙:即中岳庙,在今登封县城东4公里的公路边。
④下舂:日落时。
⑤武:步。
⑥绡(xiāo):生丝织物。练(liàn):煮熟的白绢。
⑦尼(nǐ):阻止。
⑧“又能”句:卢崖瀑布今存,为三叠,上折常隐在云雾里,下折掩在深壑中,通常所见者为中折。瀑如白练悬空,该峰亦因此称悬练峰。【译文】
登上田中高地,往西走十里,是告成镇,古代告成县所在地。测景台在镇北。往西北走二十五里,到中岳庙。进入东华门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心中向往着去卢岩寺,就从中岳庙东北沿山行。越过数道高低不平的坡地,走十里,转进山,到达卢岩寺。寺外几步远之处,就有铿然作响的流水坠入石峡中。峡谷两边的山色,雾气弥漫,蕴为云霞。溯流上到寺后,峡谷底部陡崖矗立,如半圆环绕,上部倾覆,下部凹削。飞流的泉水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丝绸凌空飘舞,细雨般的水珠洒满山谷,和武彝山的水帘洞不相上下。因此山以有水为奇,而水又得岩石映衬,岩石又能助水而不是阻水,从而使得泉水飞流,于是大大胜过武彝山了。在瀑布下徘徊,僧人梵音用茶点款待我们。急忙返回中岳庙,天已经昏黑。【原文】
二十一日 晨,谒岳帝①。出殿,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②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俨若负扆③。自翠微④以上,连崖横亘,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⑤。崇封⑥始自上古,汉武以嵩呼之异⑦,特加祀邑⑧。宋时逼近京畿⑨,典礼大备。至今绝顶犹传铁梁桥、避暑寨之名。当盛之时,固可想见矣。【注释】
①岳帝:指中岳嵩山之神。
②秩:等级顺序。
③俨(yǎn):庄严,庄重。负扆(yǐ):皇帝临朝听政时背靠屏风而坐。
④翠微:指青翠缥缈的山的中下部。
⑤岩岩:高峻的样子。
⑥封:帝王赐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这里即指下文汉武帝“特加祀邑”之事。
⑦嵩呼之异: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率群臣登嵩山,听到山间传来三次“万岁”的呼声,认为是嵩山山神所呼,觉得灵异,十分高兴。
⑧特加祀邑:汉武帝因为嵩山有“三呼万岁”的灵异,故特地下令将山下三百户划为祀邑(即该邑内的所有田租收入专供祭祀嵩山山神之用),并将该邑命名为“崇高”。该邑后来发展为名曰“登封”的县。
⑨京畿(jī):京城所直辖的周边地区。北宋的京城在开封,与嵩山相距不远。【译文】
二十一日 早晨,祭拜嵩山之神岳帝。走出大殿,向东攀登太室山绝顶。据考证,嵩山位于天地正中,祭祀的顺序为五岳之首,所以称为嵩高。嵩山和少室山并排峙立,山下洞窟很多,所以又名太室山。太室山、少室山远看犹如双眉并列,但少室山嶙峋,而太室山雄厉、独居尊位,俨然像背靠屏风的帝王。从翠色弥漫的山脚而上,连绵的山崖横亘不断,好似排列的屏风、伸展的旗帜,因此更觉得高峻威严。尊崇、祭祀嵩山从远古就开始了,汉武帝因为嵩山山呼“万岁”的奇异,特别增加了奉祀岳神的嵩高邑。宋朝因嵩山靠近京城附近,祭山的典礼十分完备,至今绝顶上还留下铁梁桥、避暑寨的名称。当时的盛况,完全可以想见。【原文】
太室东南一支,曰黄盖峰。峰下即岳庙,规制宏壮。庭中碑石矗立,皆宋、辽以来者。登岳正道,乃在万岁峰下,当太室正南。余昨趋卢岩时,先过东峰,道中见峰峦秀出,中裂如门,或指为金峰玉女沟,从此亦有路登顶,乃觅樵①预期为导,今遂从此上。近秀出处,路渐折避之,险绝不能径越也。北就土山,一缕②仅容攀跻,约二十里,遂越东峰,已转出裂门之上。西度狭脊,望绝顶行。是日浓云如泼墨,余不为止。至是岚气愈沉,稍开则下瞰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合则如行大海中。五里,抵天门。上下皆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导者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折而西,又三里,绕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畅,畅者又少回藏映带之致。此岩上倚层崖,下临绝壑,洞门重峦拥护,左右环倚台嶂。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数武,崖忽中断五尺,莫可着趾。导者故老樵,狷捷③如猿猴,侧身跃过对崖,取木二枝,横架为阁道。既度,则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诸胜。从岩侧跻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悬绝壑中。导者曰:“下可瞰登封,远及箕、颍④。”时浓雾四塞,都无所见。出岩,转北二里,得白鹤观址。址在山坪,去险就夷,孤松挺立有旷致⑤。又北上三里,始跻绝顶⑥,有真武庙三楹。侧一井,甚莹,曰御井,宋真宗⑦避暑所浚也。【注释】
①樵:樵夫,砍柴的人。
②缕:丝线。这里形容道路极其狭窄。
③狷(juàn)捷:敏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