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见识见识我吧——
来自客厅的穿洋纱衣裳的
天使队伍中端庄有礼的贵妇人
像女厨师翻动着烹调手册的书页,
你安详地翻动着你的嘴唇
假如你们愿意——
我可以变成由于而发狂的人,
变换着自己的情调,像天空时晴时阴,
假如你们愿意——
我可以变成无可指摘的温情的人,
不是男人,而是穿裤子的云!
我不信,会有一个花草芳菲的尼斯!
我又要来歌颂
像医院似的让人睡坏的男人,
像格言似的被人用滥的女人。
致 俄 罗 斯
我来了——
海外的鸵鸟,
全身长着蓬松的诗句、格律和韵脚。
我是多么愚蠢哪,竭力想把头埋进音韵的羽毛。
不,我不属于你,畸形的冰雪王国。
灵魂哪,
深深地在羽毛中藏躲!
突然闪现出另一个祖国,
我看见——
南方的生命遭到烧灼。
一个炎热之岛。
化为花瓶——椰树悠悠。
“喂,快让道!”
唉,虚构
被踩碎了。
我只得又——
在时间的沙漠中编织串串足迹,
奔向另一块绿洲。
有些人缩作一团,战战兢兢:
“咱们走开点吧,
他会不会咬人?”
有些人弯腰打躬地奉承。
“妈妈,
妈妈呀,
他会生蛋吗?”
“小乖乖,我也弄不清。
想来应该会生。”
大街瞠目结舌。
楼房笑声粗野。
一股寒气浇到周身凉彻。
千万个指头朝我身上戳,
正当我把年代的山巅翻越。
没啥了不起!哪怕你把我冻结,
用风的刺刀刮光我的羽毛,在所不惜。
舶来的、格格不入的我
可以消灭。
任凭一切十二月疯狂肆虐。
第二十二章 茨维塔耶娃
传略茨维塔耶娃·玛丽娜·伊万诺夫娜(1892—1941),俄罗斯(苏联)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生于莫斯科。父亲伊·弗·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玛·亚·梅伊恩有德国和波兰血统,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除音乐熏陶以外,母亲还给孩子们讲故事,诵读诗歌,教导她们不要在乎物质的贫困,而要崇拜神圣的美。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茨维塔耶娃逐渐滋长了对诗歌的信念:“有了这样一位母亲,我就只能做一件事了:成为一名诗人。”正是在“音乐和博物馆”中,茨维塔耶娃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生活。
1906年秋天进入女子寄宿学校以后,茨维塔耶娃开始深入地阅读十九世纪俄罗斯经典诗人的作品,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人的诗歌,接触到歌德、海涅和其他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在灵魂深处滋生了终生不衰的浪漫精神。根据茨维塔耶娃的自述,她六岁时便开始诗歌练习,此后一直没有中断。1910年,这位18岁的少女自费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紧接着又出版了两本诗集《魔灯》和《选自两本书》,引起了不少文学前辈的关注,其中有勃柳索夫、古米廖夫、沃洛申等。
1912年1月,茨维塔耶娃嫁给了一名民粹派分子的后代——谢尔盖·艾伏隆,并将自己的诗集《神奇的路灯》题献给他。1916年冬天,茨维塔耶娃有过一次彼得堡之行。这次旅行成了她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莫斯科诗人的价值,决心要像勃洛克和阿赫玛托娃热爱彼得堡似地热爱哺育她成长的莫斯科。为此,她写下了组诗《莫斯科》。1917年,丈夫艾伏隆应征入伍,一去便杳无音讯。1919年秋,走投无靠的茨维塔耶娃不得不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库恩采夫育婴院。不久,重病的大女儿阿利娅被送回了家,可是,小女儿伊利娜却不幸饿死在育婴院中。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时期,她仍然没有中断自己的诗歌写作。1921年,她出版了诗集《里程标》,收录了1914—1921年间的抒情诗。这些诗歌与其少女时代的作品相比,更多地掺和进了生活的苦涩,流露着对未卜的前途的忧虑、、困惑和矛盾。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