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马雅可夫斯基(1)
传略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罗斯(苏联)诗人。生于格鲁吉亚巴格达吉村一个林务官的家庭。中学时代就是个叛逆者,1908年成为布尔什维克的一员,从事秘密的革命宣传工作。1912年开始诗歌创作,深受未来主义派影响。第一部长诗《穿裤子的云》(1914—1915)虽是爱情诗,但其基调是预言革命,号召反抗。十月革命使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诗人把十月革命称为“我的革命”,革命胜利初期写出《我们的进行曲》(1917)、《革命颂》(1918)、《给艺术大军的命令》(1918)、《向左进行曲》(1918)等诗以及诗剧《宗教滑稽剧》(1918),被卢那察尔斯基称为“的戏剧”。1919年10月至1922年2月参加“罗斯塔之窗”的工作,创作许多简明易懂、幽默风趣以及辛辣讽刺的鼓励诗、讽刺诗和宣传画、招贴画,艺术上克服了未来派形式主义的影响,逐渐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讽刺官僚主义的诗《开会迷》(1922)受到列宁的称赞。1924年列宁逝世,他以深沉的笔调写出了长诗《列宁》,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巨大哀痛,在革命历史的广阔背景上再现了列宁的光辉形象。1922—1929年曾先后访问法国、西班牙、古巴、墨西哥、美国等,写出了一系列国际题材的诗篇,以对比的手法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的金钱统治、阶级压迫、种族歧视等社会弊病,表达自己对苏维埃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1927年创作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的长诗《好!》。之后创作的讽刺喜剧《臭虫》(1928)和《澡堂》(1929)具有果戈理、谢德林的传统风格。长诗《放开喉咙歌唱》(1930)是他最后的作品。
由于长期受到文学界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上的挫折等种种原因,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
“我只是一个想去寻死的忧愁的孩子”——马雅可夫斯基之死马雅可夫斯基为什么要自杀?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自杀的绝路呢?诗人生前最热恋的女友,同时也是他的死亡见证人——女演员娜拉·波隆斯卡娅回忆了自己和诗人的恋爱过程以及她所了解的诗人的情况。他们的最初相识是在1929年5月,很快就相约共同去散步,两人时常在一起,逐渐加深了了解。于是,马雅可夫斯基开始邀女友波隆斯卡娅去他家作客。在他家,马雅可夫斯基把自己出版的书拿给她看,把自己写的诗朗诵给她听。她被马雅可夫斯基的才华和热情深深地吸引了。
波隆斯卡娅开始天天去诗人在鲁比亚卡的家,他们相爱了。和马雅可夫斯基在一起,波隆斯卡娅觉得既有欢乐也有痛苦和忧伤。他会在欢乐之巅时不知为什么忧郁起来,情绪一落千丈,有时候却又会莫名其妙地兴奋。
30年代初,马雅可夫斯基向波隆斯卡娅提出要她与雅辛离婚,退出戏剧界,做他的妻子的要求。波隆斯卡娅没有答应。而在这一段时期,他的创作又开始受到评论界的冷遇,这使得他心情苦闷,无所适从。
当年马雅可夫斯基曾写出轰动一时的辉煌长诗《列宁》和《好!》,他因此被公认为一切重大事件和社会进程的代言人。而现在,他已力不从心,他的作品逐渐不被重视,这使他感到极为压抑。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身体也愈来愈糟。而波隆斯卡娅的排演越来越忙,两个人的约会明显减少了。马雅可夫斯基在怀疑和痛苦中,经常与波隆斯卡娅发生争吵,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一天,波隆斯卡娅幕间休息时,接到了马雅可夫斯基打来的一个电话,他在电话里说自己很孤单,很痛苦,只有心爱的波隆斯卡娅能拯救他。波隆斯卡娅听了很感动,安慰他说:她同样不能没有马雅可夫斯基,她很想见他一面。一等戏演完,她马上就去他那儿。波隆斯卡娅听到报幕的铃声,想挂断电话急着上场,就听到话筒里马雅可夫斯基又说话了:“娜拉,我亲爱的,我现在信中向政府提出,把你看做是我家成员之一,你不会反对吧?”波隆斯卡娅听不懂他说这话的意思,也从没想到过他要自杀,她只是在电话里委婉地说:“我的上帝,我什么都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说完,挂断电话,就去演出了。演出结束之后,波隆斯卡娅马上去了马雅可夫斯基那儿,她请求他不要因为她而过分担忧,要保重身体,她迟早会做他的妻子的,这她已铁了心。只是,她想慎重、周全地考虑如何做得更策略些。她担心他的神经出了问题,要他去找医生看一看。她说完这些,又同他待了一会儿,便告辞而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