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贽(2)
万历二十五年(1597),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梅国桢是麻城人,也是与李贽甚相契合的友人之一。
万历二十六年(1598)李贽七十二岁,春天仍在北京,次年春天与同在北京的焦竑共往南京,并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二十八年(1600),到山西、通州、济宁、南京游历。在济宁、南京曾两次与利玛窦见面,讨论教义。二十八年回到麻城。同年冬天,湖广佥事冯应京以“维护风化”为名,指使歹徒烧毁龙湖芝佛院,又毁坏他预为藏骨的墓塔。李贽被迫避寓麻城东北商城县黄檗山中。二十九年,罢官御史马经纶闻讯将李贽接到通州,住莲花寺。
万历三十年(1602)二月,遗言身后白布盖尸,土坑埋葬,似从回教葬仪。同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明日,大金吾置讯。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金吾曰:‘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大金吾笑其倔强,狱意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又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三月十五日,呼侍者剃发,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公历5月7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称李贽“不食而死”。死后,由马经纶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李氏藏书》《藏书》六十八卷。《李氏续藏书》《续藏书》二十七卷。《史纲评要》三十六卷。《李氏焚书》《焚书》六卷。《李氏续焚书》《续焚书》五卷。《初谭集》《初潭集》十二卷、三十卷。《卓吾老子三教妙述》(又称《言善篇》)四集。《李卓吾遗书》十二种二十三卷(包括《道古录》二卷、《心经提纲》一卷、《观音问》一卷、《老子解》一卷、《庄子解》二卷、《孔子参同》三卷、《墨子批选》二卷、《因果录》三卷、《净土诀》一卷、《暗然录最》四卷、《三教品》一卷、《永庆答问》一卷)。《李氏文集》十八卷。《李氏丛书》《易因》二卷。《李氏六书》六卷(包括《历朝藏书》一卷、《皇明藏书》一卷、《焚书书答》一卷、《焚书杂述》一卷、《丛书汇》一卷、《说书》一卷)。《阳明先生道学钞》八卷。《龙溪王先生文录钞》九卷。《枕中十书》六卷(包括《精骑录》、《筼窗笔记》、《贤奕贤》、《文字禅》、《异史》、《博识》、《尊重口》、《养生醍醐》、《理谈》、《吟坛千秋诀》)。《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卷、100回(另《批判忠义水浒传全传》121回)。《批点西厢真本》二卷、《批评红拂记》二册、《批评幽闺记》二卷、《批评洗纱记》二卷,《评选三异人集》二十四卷(包括《方正学文集》十一卷、《传状》一卷、《于节暗奏疏》四卷、《文集》一卷、《诗集》一卷、《文集》一卷、《自著年谱》一卷、《传状》一卷)。《读升庵集》二十卷、《世说新语补》二十卷、《四书评》《坡仙集》十六卷、《九正易因》二卷、《李氏说书》八卷、《姑妄编》七卷、《李温陵集》二十卷、《禅谈》一卷、《龙湖闲话》一卷、《文字禅》四卷、《左德机缘》三卷、《李氏因果录》三卷、《业报案》二卷。
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