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章 忆张中行先生(8)(2/2)
    有了这样的理论依据,我们夫妻就开始着手准备,前后忙乎数小时,菜品计有:炒柳絮,炒榆钱,油激黄瓜,瓦罐焖肉,其他我已记不得了。粥是玉米渣粥,佐以小咸菜。这玉米渣粥,是刻意而为的,还是在张先生《吃家乡饭》一文里,专门谈过这粥:“即以玉米渣粥而论,我们家乡是用大锅烧柴煮,火停还不吃,任灶膛里的余火烤。还记得小时候,愿意争第一个去铲锅底,吃稠而带锅巴的,兼听铲下急促的沽突沽突的声音。”我家做的这玉米渣粥,当然不可能用柴烧,所以煮出来的味道,跟大锅不一样。但是也只能这样了,得其仿佛吧。最后妻子再摊几张荆芥饼作为主食,我相信这样的家常饭菜,张先生是没有吃过的。

    大概是晚上八点多吧,张先生和孟老师来到了。我早早在院门外迎候。天色已晚,怕老先生看不清路,孟老师搀扶张先生上四楼我的寒舍。二人一来,果然令我的寒舍生辉!立即想起诗经里的句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张先生四顾,书房墙壁上,是他书写的“甲子回环六十春”大幅书法;照片,是我和他在洛阳和开封时的合影;书柜里,他的赠书和我购买的他的作品,专门摆在一起,厚厚的一摞——而这一切,完全不是事先准备!张先生指着墙上自己的书法说:“写得还是不好,竟然爬上了墙。”我自己也是爱好书法的,知道张先生的话,不过是谦词。

    饭前,我铺开纸墨,请张先生写几句,又把以前买的而还没有请他题签的书,摆在他面前。张先生笑道:“我一一遵命就是。”他题字时,把时间地点都写得准确。在《作文杂谈》扉页他题道:“海峰先生正之。张中行九八年四月三日于海峰之兰堂。”在《横议集》扉页他题的是:“妄言之书。海峰兄指谬。张中行九八年四月三日兰堂酒饭之前。”看到他题“海峰兄”,我立即抗议,但是无效,他只管那么写。

    时间已经很晚了,我赶忙沏上四川青城山的苦丁茶,这茶比较粗,叶大梗糙,味微发甘。用粗碗沏泡,倒也很有意思。张先生呷了一口,于是我们开始吃饭。

    我们把菜品一一转到张先生面前,并介绍做法和来历。其实以老人的胃口,晚上是不宜多吃的。但张先生在我们的盛情面前,还是举箸,吃了不少,他尤其对带有河南特色的饭菜表示兴趣,因为这些在外地是不见的。孟老师一直担心他吃多,难以消化,所以提示我们夫妻说:“不必再加菜了,让张先生吃好就行。”

    把粥盛上,我请张先生尝尝,他还是那句著名的评价:“不难喝。”他喝粥有个习惯,带到我家的饭桌上了,那就是端起碗,转着碗溜边喝,等粥喝完,碗也干干净净,这是典型的他家乡的喝法。这还不算,他还有更令人惊倒的,那就是在开瓶往自己酒杯里倒酒时,总是在倒满酒杯后,舔一下瓶口,这动作,我后来见他多次重复,怀疑是其习惯。

    最后是合影,张先生再一次做人物活道具,在我们的摆布之下,一一跟我们合影,这时他不再是一位大名人,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这温暖的一幕,让日后的我们回忆起来,总是感觉到亲切。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家里仍来过不少客人,常常是,我会指着某客人坐的位置说:“这是张先生曾经坐过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