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昆明的雨(3)
【人物介绍】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1941年与师陀合作,将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
海 南 杂 忆
茅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
从前我有一个习惯:每逢游览名胜古迹,总得先找些线装书,读一读前人(当然大多数是文学家)对于这个地方的记载——题咏、游记等等。
后来从实践中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当我阅读前人的题咏或游记之时,确实很受感染,陶陶然有卧游之乐;但是一到现场,不免有点失望(即使不是大失所望),觉得前人的十分华赡的诗词记骗了我了。例如,在游桂林的七星岩以前,我从《桂林府志》里读了好几篇诗、词以及骈四骊六的游记,可是一进了洞,才知道文人之笔之可畏——能化平凡为神奇。
这次游“天涯海角”,就没有按照老习惯,皇皇然作“思想上的准备”。
然而仍然有过主观上的想象。以为顾名思义,这个地方大概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去无路。
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人定胜天,这里的公路是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大海,沿途经过的名胜,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