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是本政治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一、裙钗一二可齐家——贾府的“王熙凤时代”(2)
    一、裙钗一二可齐家——贾府的“王熙凤时代”(2)

    如果说前三点可以理解成王熙凤“摆谱”的话,那最后两条就是铁证了。也就是说,王熙凤这点少得可怜的文化,是她作为荣府的ceo,因工作需要,耳濡目染学来的。在她从王夫人的手中接过荣府的管理大权时,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泥腿子”。

    在整部《红楼梦》里,明确提示属于文盲行列的,似乎只有两个人——王熙凤和傻大姐。咱就不把傻大姐扯进来瞎搅和了,关键的问题是王熙凤为什么不识字呢?“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真的就如此残酷吗?

    我们先来看几个同样是“无才便是德”思想统治下的女子。元春,“才选凤藻宫”绝不是滥竽充数,特长是弹琴(陪侍丫头为“抱琴”)。迎春,她不仅识字,多少还能作点诗,特长是下棋(陪侍丫头为“司棋”)。探春,王熙凤已经评论过了,而且她的陪侍丫头就叫“待书”。惜春,偶尔作几句诗,特长是念经和绘画(陪侍丫头为“入画”)。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薛宝琴,文化素养都是很高的,不必细说。甚至出身于乡宦之家的香菱,也能慕雅吟诗。

    相对而言,李纨的才学是最次的。原本这个李家“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但李纨父亲的出现,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他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铁杆粉丝。即便如此,李纨也在父亲并不严格的要求下,读读《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之类的书,目的是“认得几个字”。

    王熙凤到底摊上个什么样的爹?让她身为四大家族的女子,竟然大字不识一个?这个看似荒唐的现象,其实有不少并不荒唐的解释。

    第一,人物塑造的需要。这个“脂粉队内的英雄”、“男人万不及一”的女子,掌控着荣府的日常运转,却大字不识几个。成日间吟诗作赋的男女们,却是“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第二,故事情节的需要。如果王熙凤识字,达到“知书达理”的境界,恶事谁做?荣府的恶果谁来种?第二十八回那笔扑朔迷离的无头账干嘛让宝玉记?如果王熙凤自己记了,还怎么展现“扑朔迷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