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说谢谢的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当一代人不再互相问好
    当一代人不再互相问好

    有一段时间我在伦敦住,大不列颠给我的最大印象除了完善的交通和遍地的风衣之外,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了。我还记得住进宿舍的当晚,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外面下着伦敦常见的绵绵细雨,内心愁苦万分。这时听到有人敲门,然后几个白人很热情地冲进来,兴高采烈地说有个party,邀请我去参加。尽管这在一个中国人的眼里看来非常突兀,但我还是跟着去了,并度过了一个难忘而愉快的夜晚。

    后来我有时候在路边抽烟,会有伦敦青皮跑过来借火。对方点着之后,不会匆匆而去,而是热情地攀谈起来。“我听说你们那个国家……”或者“我们那个女王就别提啦……”这种事情经常发生,甚至有一次我在海德公园的椅子上吃盒饭,一个途径溜腿的英国老头居然停下来跟我套近乎,提醒我风大,小心吃坏肚子。说完他就像邓布利多一样跑着消失了。

    再后来我回到熟悉的祖国,这种事情就没有再发生过。在机场借完火的中年人面带忧虑,紧皱着眉头快步离去。蹲在路边吃盒饭会被当做民工而经受无视的眼神,还会招来几只轻佻的野狗。搬到新的小区永远不会听到有人敲门,除非来的是做人口登记的警察。

    跟我的同胞比起来,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就像逃狱的犯人回到了熟悉的牢房。我见到乞丐仿佛一阵风掠过,面对陌生人的搭讪像一样警惕。曾经有一次,一个路边迷路的小学生向我借一块钱坐公交回家,我仔细盘查了她的学生证才给了她。等她道谢走了之后,我才怔怔地回过神来,头一次为自己感到羞耻。

    这一切的发生既平常却又让人感到怪异,因为以前并不是这个样子。在我小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那么多隔阂。在乡间,夜不闭户是常有的事情,基于社群邻里关系而建立的基层组织构成了中国社会最稳定的基石。而随着90年代以后城市化的大规模展开,消费主义席卷一切,这些传统的东西都在逐渐地被抛弃,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都变得越来越淡,我们都成了这个国家的陌生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