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
出版的一窝蜂现象,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当其冲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常段子。
在经典文化普及方面,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解读《论语》的原则值得推崇。他不是着眼于字句的考证和阐发,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孔子的精神世界,由整体而细节,解释鞭辟入里,行云流水。他这样表述自己对《论语》的态度:“两千五百年的材料,可以跨越时空差异与文字隔阂,显示其中蕴藏的观念吗?这些观念在今天还有多少可行性与正确性呢?脑中存着现代思潮,言行披上孔子衣冠,难免显得格格不入;若是倒过来,心中领悟孔子思想,外表顺应现代生活,则会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
提醒咂吧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性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去读孔子,孔子真的要哭了。
2006年12月4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