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也要叫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海上苏武叶名琛(2)
    海上苏武叶名琛(2)

    叶名琛不死,不是因为怕死。后来的经历告诉我们,此公绝非怕死之人。后来他的死其实算得上悲壮,没有学苏武,而是学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我们知道,这样的死法,比起抹脖子上吊,都要难受。临行前,他带了若干口袋的中国米,到了印度加尔各答之后,中国米吃完了,就开始绝食。无论英国人怎么劝,从人怎么劝,送来多少好吃的,就是一口不吃,从咸丰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到三月初七,饿了八天,方才饿死。这样的死法,自称海上苏武,其实也不为过。他做俘虏期间,没有投靠,没有出卖情报,甚至没有丝毫屈膝求饶的表示,咸丰七年底离开中国,咸丰九年初即饿死,他的海上苏武生涯,不过一年多一点。在加尔各答期间,他每日以书画消遣,据说,有些书画送给了当地的英国人。这样的行为,实在不像有些史家说的那样,是丢了中国人的脸。其实,在叶名琛看来,这是在用中国文化,征服蛮夷。在加尔各答期间,英国人给他准备了车马,供他出行之用,他却从来都没用过。

    叶名琛这样的选择,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艰难在匪夷所思上。据他的从人讲,叶名琛说过,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听说英国人打算将他带回英国。他听说英国国王素称明理,因此上准备到英国之后,以三寸不烂之舌,跟英国国王讲理,不战而屈人之兵,保存国家体面。没想到,人家只把他送到加尔各答,就丢下不管了。英国人把这视为短暂的流放,因为担心把总督留在广州,会给他们的军事占领带来麻烦。眼看计划无望,带来的粮食也吃完了,不死还等什么。看来,叶名琛最后还是被通事给坑了,而且坑得跌入了万丈深渊。他的所谓消息,多半是从通事那里听来的。其实,他所信任的通事,那里知道英国人要怎样处置叶名琛,不过顺嘴玩人罢了,可叶名琛却信以为真。作为一个具有牛脾气而且负责任的翰林,一个深感皇恩浩荡,一心要为皇帝分忧而且充分自负的疆臣,在战、守无望的境况下,做出这样不靠谱的选择,看似荒唐,细想一下,似乎也是可以理解。换了别个,也许不会,但他叶名琛会。清史稿说他性子木僵,木僵的性子,就是牛性子,又说他特别自负,部下都怕他,同僚也不喜欢,看来,他属于那种特别刚愎自用的牛性子。只有这样的牛性子,才会幻想可以出这样的奇招,出奇制胜。他那里知道,当年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可能,让我们的叶大学士完成这样的冲折樽俎的伟业。漫说他跟英国人交流要靠半吊子的通事,就是他自己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事都实现不了,就算国王乐意听他的中国唠叨,都没戏。他根本不知道,当时的英国跟中国不一样,国王其实当不了家。难怪到了海外的叶名琛,一直自称海上苏武。原来,他是自己任命自己做了大清的使臣,远赴英国的使臣,像苏武一样的使臣。这样的自我感觉,也不能说完全错。直到被俘,他还是钦命跟夷人打交道的全权大臣,尽管被夷人拿了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管走到哪里,他的使命都在。可惜,他面对的英国,不是当年的匈奴。叶名琛临死,什么话也没有,只是一叠连声地感慨,辜负了皇帝的天恩,死不瞑目。连份遗折也没有,因为他的选择,已经押上了他的名节,他的一切,这样死了,什么都完了。的确,他没法闭上眼睛。

    叶名琛其实跟咸丰一样,命里注定是悲剧人物。尽管前者有点喜剧色彩,而后者则是纯粹的悲剧,清朝历史上第一个弃城而逃的皇帝,第一个让皇家园林被人烧抢了的皇帝。1860年发生的事情,一直到今天,眼泪似乎也没有干。他们的悲剧在于,基本上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一个皇帝,一个疆臣,在各自的悲剧发生之后,都悲惨地死去,至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