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吴大澂到了辽东前线,被日本军队打了个一塌糊涂,一败再败,一直退到山海关。那几十麻袋的麻绳,连同哪怕大口气的檄文,也不知丢哪儿去了。有关吴大澂此番出征,有个流传很久的故事,说他出征前,路过并住宿于一个山海关的寺庙,庙里的住持说,在出征前,见吴大澂召集幕僚开会,本因为是商量军机,没想到却摆出好些钟鼎彝器,让幕客品鉴欣赏。战败之后,还是住在这个庙,不懊丧,也不哭泣,还拿出那些钟鼎彝器,跟幕僚一起评赏。这个说法,很可能是为了讥讽吴大澂而编出来的。吴大澂再好这些彝器,也不至于打仗也带着,战败了还没丢。当然,尽管未必一直在评鉴古董,但是他的风雅,却是一定的。带去的一帮子翰林幕僚,不谈金文,不说诗词,大概也说不了别的。
其实,吴大澂出征之日,中日之战,中国败局已定。北洋水师被困刘公岛基地,将近弹尽粮绝,淮军一路溃败,大连和旅顺早就丢了。大声疾呼的书生不少,但请缨上阵的大臣未见。在这个时候,吴大澂能够站出来,勇气可嘉。不过,勇气可嘉的他,手上却只有二十营的老湘军。那个时候,最受重视的“”是淮军,跟淮军相比,湘军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待遇和训练,都差了一大截。太平天国之后,淮军逐渐沾染了旧军积习,也成了世袭为兵的小社会,绿营的所有毛病都有了。其实湘军也是一样,比淮军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器还差了很多。领这样的湘军出征,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凑起来的军队,要想抵御乘胜而来的日军,根本就没戏。然而,吴大澂却信心满满,跟一帮子文人墨客,前线夜谈诗。最后能完整地把自己退回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谓的儒将,先做将,后为儒生,倒是容易些。不管文章上的事作好作歹,反正只消武功赫赫,大家都会说好。实在不行,也会找人做好诗词,伪称是他的,照样万世传诵。这样的儒将,没有多少风险。就像岳飞一样,传下来的那些顶他名字的诗词,真是他作的吗?天知道。反过来,先做文人,后做将军,就有麻烦。弄不好,就像吴大澂一样,儒也儒了,将也将了,但成绩却一塌糊涂。从戎的经历,变成大伙传诵的笑话。不过,吴大澂的儒将,毕竟还占个“儒”字,后世有些人,既没有将,也没有儒,也装儒将。后来又有一个新说法:学者型的官员。真不害羞。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