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也要叫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皮簧声里的杜月笙
    皮簧声里的杜月笙

    用著名报人徐铸成的话来说,杜月笙是海上闻人。这个闻人可非同小可,断非什么名流或者大亨可比。政商军学各界,无论横着说,还是竖着说,但凡叫个闻人的,在上海都是number one,数一数二的。在民国,上海可以跟杜月笙齐名并肩的人物,其实没有几个,都排出来,论名声,都不及杜月笙。

    杜月笙风光的年月,举国上下,还有什么牛人不买杜先生的账的吗?没有,政界要人,军界魁首,商家巨子,学者名流,加上土匪、帮会还有报界名记,只消跟杜月笙打过交道,大抵心悦诚服。在当年,如果在上海对工人说杜先生的不是,肯定会挨上一顿老拳,因为当年上海的罢工,都是杜月笙支持的。如果对上海的叫花子如是说,那遭遇更惨,不仅挨揍,还会被灌上一嘴大粪,因为上海滩每逢年节,施舍最勤也最多的,是杜月笙。当年,有杜月笙的一张两尺宽的条子,走遍中国,畅通无阻,无论你运的是黄金还是烟土。抗战期间,好些在战前没有转移的企业家,就是凭着杜月笙的路条,应是在战火中,把机器从上海运到了大后方。

    不过,依我看来,跟杜月笙关系最密切的,除了他帮中的兄弟,就是梨园行的人。杜月笙是上海浦东人,但却雅好京剧。这也难怪,京剧(后来一度叫平剧)在民国,就是流行歌曲,而且是雅俗共赏的流行歌曲,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都好这一口,在那个时候,无论在哪儿,都能听到有人哼唱,上公厕蹲坑,也不例外。杜月笙也是京剧爱好者,著名票友,人称名票。不过,他这个名票,唱得可不怎么样,没有京腔京韵,一口浦东土话。可是,就这口,在众人的怂恿下,也敢上台秀上一秀,亮一嗓子浦东腔的“京剧”。有次上台,随从特意为他做了一身特别闪亮的行头,头盔人家用彩泡的地方,都换了水钻,结果沉的要死。杜老板咬牙唱下来,回到后台,差点没有背过气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