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几个人的机遇,却是太平天国起义给的。如果是太平年景,这些人中间,大概只有生性谨慎,动辄自省的曾国藩,有可能位至卿相,像李鸿章和左宗棠,则不出事关进大牢就算幸运。连官宦世家的胡林翼,也是一出道就摊上事,被贬为内阁中书,坐冷衙门,要不是花大钱捐一个知府外放,一辈子兴许就老死在内阁的故纸堆里了。李鸿章虽然早早点了翰林,但却一直是个黑翰林,连一次外放做主考副主考的机会都没有。清朝的翰林,没有固定职守,机会虽然多,但关键看皇帝看没看上,看上的标志,就是外放学官的机会。有了这样的机会,不仅露脸,而且能借机弄一堆门生,以后可以互相照应。没有这样的机会,尽管是翰林,面上光,实际上也什么都不是。左宗棠在发迹之前,仅仅是个举人,而以他好读杂书的性情,一头扎在天文地舆,兵书战策里面,考上进士的可能性不大。要想做官,只能经过大挑,就算能挑上,开始也是芝麻官,就他那个牛脾气,很可能不是得罪上司,就是进了监狱。没法子,有本事的人,脾气大多不佳,不懂得韬光养晦,不会装。
显然,如果不是太平天国兴起,朝廷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眼睁睁遍地烽火无法扑灭,病笃乱投医,放手让汉人士大夫想办法,这些人肯定起不来。就算曾国藩能位至卿相,也绝无可能像后来那样,不仅位极人臣,而且名满天下,成为晚清的number one。直到今天,还让不少人佩服得不行。尽管,在他们起来的过程中,既碰到满人固有的防范和歧视,也有汉人官僚的嫉妒。比如军机大臣祁寯藻,在咸丰嘉赏曾国藩之时,来了一句“匹夫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非国家之福。”横挡一把,活生生把个巡抚从曾国藩手里给弄没了。而当时,曾国藩最想要的,就是一个实权的地方官,好为自己的湘军筹饷。但是,朝廷危亡,用人之际,不用他们,用谁去?咸丰时不用,到了西太后和奕?手里,就得用。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舍不得督抚,换不来汉人的效忠。于是,这些不怎么听话的汉人,帮朝廷打灭了太平天国,剿灭了捻军,扫平了所有反叛。让一个几乎到寿的清朝,喘了口气,活了过来,步入了中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