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也要叫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都是官阶惹得祸
    都是官阶惹得祸

    自秦汉以来,国人对于官阶一直很在意。在门阀的时代,门第多少还能冲淡一点官阶的威势。实行科举制度之后,社会对人的评价尺度,只剩下了官位高低和官阶大小。于是,人的“进步”,就只能看在官梯子上的攀登了。小官为小牛人,大官为大牛人。为官做宦的人,官阶大小,穿的衣服质地颜色,佩戴的鱼袋补服样式花饰都不一样,牛与不牛,一望便知。唐玄宗时,宰相张说借封禅之际,偷偷给自己的女婿升了三级,上朝时,皇帝一眼就看出猫腻。人事,不大好弄。

    但是,那时的官本位再猖狂,也就是在官场,官阶不大能扩散不到官场之外去。社会上的人对有官阶的人及其家属固然羡慕,但也从不指望在自己职业上挂个官衔。顶多,花点钱捐个空官衔,死的时候风光一点。开买卖的人,无论生意做得多大,自家的买卖,也别想有级别,什么品级也没有。要想风光,有两条路,要不就让子弟读书,考科举,考不上就捐个实在的官儿,要不就跟乡下土佬一样,捐个空衔,生前在门上挂块“某某第”的匾,死后墓碑上有个官衔。做艺人的,无论戏唱的多么好,哪怕受过西太后的褒奖,也休想自家的戏班子有官家的级别,就是从九品都不行。至于和尚道士,只听说明代有给某些真人,比如张天师赏赐官衔的,到了清代,还给降到四品。和尚喇嘛,被封为国师倒是有,但好像也没有官阶。各地的寺庙,无论香火多旺,地位多高,也没有听说有过级别。

    晚清时节,洋人来了。基督教开禁之后,来华的洋人传教士们,尤其是天主教的教士,在跟中国官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痛感中国官员的牛气。于是,就撺掇法国公使,要求按天主教教士的神品级别,跟中国官阶一一对应。中国的总理衙门,受到压力,感觉这也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洋教士要求的是对等,因为这涉及洋人的尊严。但这要求,实际上也是中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招儿。中招之后,洋教士们感觉很好,总主教,主教,司铎等等一一跟中国官员对应,连所乘的轿子也学官样,主教们坐上了绿呢和紫呢的八抬大轿,招摇过市,让中国的一些士绅们见了,感觉很是不爽。这是第一次,中国的官阶扩散到了官场以外,尽管只是“相当于”,就像当今教授相对于副处级待遇一样。但从后来的历史看,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来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官阶了。企业不用说,即使一个街道工厂,也会套上行政级别。其他行业,玩杂耍的,唱戏,说相声的,都有级别。和尚道士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庙,到底是科级还是处级,关键要看当地的宗教局,是什么级别,一般都是水涨船高。某个大和尚死了,墓碑上居然刻着“县政协委员,股级”的字样。现在据说要改,但改来改去,似乎没有级别的单位还是不多。只有一些民营企业没级别,但人家运作一个县或者市的政协委员,也等于有了级别。有的领域,级别还在扩张。比如大学,现在居然有了副部级大学。做了这种大学的校长书记,官阶就是副部级官员,出门铁定要坐头等舱,走vip通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