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独木桥和阳关道
西哲马克斯·韦伯算是对中国有点研究的人,他认为,在古代中国,做官是一项收入最为稳定也获利最丰的职业。不用说,这话有道理。但是,正因为如此,在多数王朝,做官之路,都是独木桥,要经过考试,层层选拔,名额有限,混进干部队伍,大不易。
唐朝的科举,名义上有很多种,但出息最好的只有明经和进士两科,其中进士最好。但中试之后,依然得从八、九品的小官做起,没有格外的好运,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只要朝政没有太大的混乱,官员的编制相对固定,爬到高位,相当困难。到了明清,进士已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台阶,中了之后,做官的起点也相当高,差不多就是一个七品的主事或者知县。但进士考试三年一次,录取名额多则五六百,少则三四百,机会更为难得。虽然有捐班之一途,但平时寻常不开,即使开了,捐来的官,上上下下都看不上,升上去的机会也不多。
官帽子金贵,但得到这个帽子的途径,是独木桥。虽说摔在桥下的人不少,命运悲惨,好些人考了一辈子,什么都耽误了。按道理难走的独木桥本身,总是能遏制住一部分人的做官,逼得大多数人转换方向,在别的职业上找出路。只是传统社会政策上重农抑商,从事工商业,即使发了财,社会地位也高不了,保障也差。而从事农业,获利又不多,即使很大的地主,每年的收益,也抵不住做官带来的好处。所以,只要有大志,说什么也得往官途上挤,挤进去,才会有出息的可能。所以,传统的王朝时代,最优秀的人才,只能在官场,或者官场周边,从事其他行业者,很少有优秀的读书人。官途独木桥的设计,只是保证了官场不会人浮于事,过度膨胀,并不能特别好地起到社会行业分流的作用。一旦王朝末岁,官场规矩大乱,就会有大批的人涌进官场,使得加速度,进而加速王朝的垮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