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缺席的公推遴选
这些年,干部选拔机制的改革,各地都有试点,无论叫公推公选,还是叫别的什么名堂,对于从前的干部选拔,至少在公开性上,是一种进步。中山市拿出 个镇区副职,实行公推遴选也是如此。比较起来,虽然中山市此番试点,步幅比较大,一下子推出二十五个副处级职位,但却没有一个正职,看起来还是有些谨慎。
从有关报道上看,此番干部选拔,是公开进行的,无论是单位初推还是最后评委打分,基本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而且,还实行了履历量化计分制,把被推选者历年任职状况,考核成绩以及获得的奖励折成分数,增加了评选的可衡量度。这样的公推遴选,至少可以避免以往干部选拔中的诸多猫腻,用报道者的话来说,就是从相马变成了赛马。有心人想要从中作弊,多少有些难度。
不过,此番的公推遴选,从程序看,虽然说是公推,但一来限制过多,有资格入选者,不仅有学历限制,而且必须是公务员,而且得是现任科级干部(含副科级)。学历限制,如果没有特别的国民教育要求的话,难度倒是不大。但科级公务员这个门槛,却把相当多的优秀人才卡在了外面。我们知道,即使在中山市,人才也不见得都在公务员里,尤其不在科级公务员队伍里。若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如此人为设限,除了对于选拔过程有点简单省事的“好处”,其实并不合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