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2004年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当台湾《联合报》记者问到台湾问题时,总理这样回答:“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胞血脉相连,一条海峡不能把我们的骨肉亲情隔断。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用血和泪写的诗,这位诗人叫丘逢甲,是台湾彰化人。他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温总理提到的这首诗是清朝末年台湾诗人丘逢甲所作的《春愁》。这首诗的大意是:春日愁思绵绵难以遣怀,只好强打精神遥望远山,想起往事不由得触目惊心、泪水盈眶。台湾的四百万同胞们因心中悲切,一同放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的宝岛台湾被割让的日子啊!
丘逢甲是晚清著名的爱国诗人,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丘逢甲曾组织台湾义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因而在《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写下了这首诗,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清政府割让台湾的不满。“四百万人同一哭”更是写出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以及对家乡被割让的愤怒之情。这首诗再现了台湾被割让后台湾人民的真实情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温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引用丘逢甲的这首诗,用满含血泪的二十八个字道出海峡两岸关系的实质:台湾本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始终是要回到祖国怀抱的。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是汉乐府《悲歌》中的首句,全诗是: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乐府诗的大意是:思念家乡时长歌当哭,用悲伤的歌声来代替泪水,远离家乡无法归去,只有远望故乡的方向就当自己回到了家乡。思念故乡时,只有借青山绵绵、层峦叠嶂这样的美景来缓解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既然如此的思念家乡那么为何又不归去呢?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家乡早已没有了亲人啊,自己的前途又是处处受阻,坎坷难行,不知何时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流落异乡遭受的这些苦难正是他思念家乡的原因啊!想向他人倾诉自己心中的这些苦楚,却又不敢乱说,只好藏在心中,痛苦万分,就像是车轮在肠子之中转动一样。
汉乐府是汉朝时由朝廷的乐府机构搜集、整理的汉代诗歌。按照这些诗歌的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祭祀祖先时使用的郊庙歌辞,和《诗经》中“颂”的作用相同;另一类是从民间采集的俗乐,也被称作乐府民歌。《悲歌》就是其中的一首优秀民歌,表现思念家乡的苦楚。
南唐后主李煜降宋之后,十分苦闷,每日都沉浸在对故国的怀念之中。这首《浪淘沙》就是他借以发泄自己的乡愁之作。全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的大意是:窗外春雨连绵不休,明媚的春光将要过去,只剩下阑珊之意令人心生叹惋。薄薄的被子耐不住夜晚的寒冷,梦中忘记自己已经成为别人的阶下囚,仍旧是贪图享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千万不要凭栏远眺,这万里江山已经易主,不再是自己的家国了。别离的时候很容易,再想相见却是如此的艰难。就像水常流、花总会落下、春天也自然会过去一样,我们也从此天各一方再不能相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名作《乡愁》中最为人称道的一段。原文是: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