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这一思想同“弘毅”思想一样,都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点。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曾对“仁”作过如下阐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问孔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能将五种品德实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为仁了。”子张问这五种品德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恭敬、宽厚、诚信、机敏、仁惠,作为一个仁人要具有五种品德。保持恭敬和尊严,这样就不会遭到别人的侮辱。宽以待人,则会使百姓信服。以诚信待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能够更好地为己所用。机智聪明、思维敏捷,做事时则会收到良好的成果。对待别人亲切仁惠,这样可以更好地领导他人。
子张是孔子弟子中年龄较小者,小孔子四十八岁。他出身卑贱,入学也晚,但是学业出众。《论语》中多次记载了他向孔子问政,学习如何做官。但是奇怪的是,他终生未曾出仕。孔子逝世后,子张在陈国收徒讲学被称为“子张之儒”,成为战国初年儒学八派之一。“子张之儒”坚持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在道德伦理方面,他明确提出要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的行为,提倡要塑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和“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理想道德品格。
朱熹对“仁”则是这样阐述的:“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的意思是说:可以被称作仁德的人,其品格一定十分高尚,德行堪称完美无缺。而且愿意身体力行,将完美的德行在全天下推广,这样的责任可以说是十分沉重的。然而只要“士”还有一口气在,这个宏大高尚的志愿实行起来就不会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这样的行为可以称得上是志存高远。
温总理先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来勉励曾荫权,然后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与之共勉。温总理希望政府工作者能够以国家百姓为先、尽职尽责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才华。从古至今,数千年来儒家的入世哲学培养出了许多一心为天下万民造福,渴望兼济天下的读书人,正如《论语》中子夏所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的终极愿望就是入世为官,进而为万民立命,使得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
/overseas/txt/2007-04/10/content_8091453.htm 2007年4月10日
《向曾荫权颁发特首任命状 寄语“任重道远”》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