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2011年4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在中南海向新聘任的八位国务院参事和五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并同他们进行了座谈。温总理在座谈中指出:“知者尽言,国家之利。政府的决策要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的意愿,就必须倾听来自人民的意见,集思广益。‘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我们鼓励讲真话,讲真话就要有听真话的条件。要创造条件让人民讲真话,让参事、馆员讲真话,在国家科学民主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作于直言的人。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崇高的精神追求,参事、馆员也要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把参事室建成高水平的政府咨询机构,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出自《宋史?乔行简传》,意思是说:招贤纳才的通道应该越宽广越好,而不应过于狭窄;沟通和进言的渠道应该畅通无阻,不能被堵塞。管理学认为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只有及时而有效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句话实际是告诫统治者“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应该多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应该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改革过程中。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明暗》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作为君主必须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这样才能明辨是非、了解得失;如果只听取一方面的意见而信以为真,很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误国误民。这些都是在告诫执政者应该广开言路,善于听取、采纳各方意见,通过综合调查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国计民生的正确方针政策。

    《国语?周语》就记载了周厉王不遵从民意、不听取人民的声音,最终祸国殃民的历史。周厉王十分残暴,国人都公开指责周厉王。召穆公告诉厉王,人民已经不堪忍受你的命令了!厉王发怒,让卫国的巫师监视那些敢于指责他的人,如果有人敢于指责他,就统统杀掉。国人在这种高压政策下都不敢说话,路上碰到只是彼此用眼睛互相致意而已。召穆公于是劝解说:

    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止谤只是一种假象而已,堵住百姓的言论比治理河川更加艰难。河水堵塞河道冲破河堤,受到伤害的人一定会很多,百姓的言论自由也是这样。因此治理河道的时候要疏通它,让它能够畅通无阻;同样的道理,治理百姓要懂得开导他们,让他们自由发言。百姓有嘴就像大地有山川、高原、洼地、平原一样,百姓的衣食也是出自这里。通过百姓的自由言论,国家政策的好坏才能够表现出来。百姓认为可行的就加以施行,百姓认为不好的就加以防范,这样才能使得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百姓心中有什么担忧、疑虑就用嘴表达出来,这怎么能够堵得住呢?如果堵住了他们的言论,谁又能真正支持君王和国家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