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2)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指一种较小的乌鸦,因为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所以被人叫做“慈乌”。诗的意思是: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得一直哑哑啼哭,早晚都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离去。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啼哭声中,慈乌仿佛在哀哀倾述自己没有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其他各种鸟类难道都没有母亲吗?但是只有慈乌哀怨特别深。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才悲伤不已的吧!以前有个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竟然不奔丧。这一类人真是悲哀啊,他们的心真是连禽兽都不如啊!慈乌啊慈乌,你在鸟类中真是像以孝心孝行著称的曾参啊!

    《慈乌夜啼》是白居易借用慈乌表达“舐犊情深”的一首诗。诗人以“慈乌”自喻,借慈乌失去母亲而夜夜啼叫的情境,说明母爱的伟大,表明自己为对母亲没有尽到“反哺心”而暗自愧恨、哀伤,劝喻世人珍惜与亲友相处的时光,尽心孝敬父母。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出自清朝蒋士铨的《岁暮到家》,全诗是: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是清代著名诗人、戏曲家,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蒋士铨的诗作题材比较广泛,笔调有力、十分坚劲,属于“性灵”派。但他对“性灵”的理解与袁枚不同,他主张“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强调“忠孝节义之心,温柔敦厚之旨”。《岁暮到家》是蒋士铨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年终前夕赶回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而创作的。“爱子心无尽”意蕴深重地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穷尽的;“归家喜及辰”则将亲人听说自己要归家的兴奋之情描写得惟妙惟肖,意思是说:听闻我要归家都十分高兴的翘首企盼。“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则是说:衣服上的针线密密麻麻地缝了一层又一层,家书上的墨痕还是新的;“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一见面,母亲就怜惜我又清瘦了,连声问我在外面的辛苦。蒋士铨将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真实而生动。“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两句则是在写自己的心态:在外谋生奔波,对自己没有尽到为人子孝敬母亲的责任十分惭愧,又怕母亲担心、难受,不敢述说外面风尘之苦。全诗质朴无华,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出久别归家后,母子相见时的真挚情感。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出自清朝嘉庆时期诗人周寿昌的《晒旧衣感赋》。全诗是: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诗人选取了晾晒旧衣服这样一件日常小事,通过描写对三十年前母亲为他缝制的绨袍的珍惜,寄托了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前两句“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的意思是说,翻检旧物时,发现母亲三十年前给我缝制的一件绨袍还保存在箱柜里;绨袍的领子和襟袖已经破旧了,但上面却还残留着母亲的余温。一件旧衣服保存三十年,可见主人对它的爱惜,睹物思人,看到绨袍自然就激发了诗人对母亲的怀念。末两句“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承接前两句,将对母爱的思想之情又加深了一层,意思是说:晾晒完后,本来想重新缝补一下,但是又不忍轻易拆开旧衣,因为那上面有慈母以前一针一线对我爱的痕迹。此诗托物抒情,通过对旧衣的珍重,表现了对慈母的怀念,也从侧面讴歌了母爱的伟大。

    恋母、思乡、爱国在人们的思想感情上是一脉相承的。人们在歌颂母爱的同时,也在传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总理引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也激发了海外同胞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千百年来,民族归属感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海外的华人华侨们虽然身在异乡,侨居它国,但是仍矢志不渝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不管是抗战时期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华人华侨们都积极参与祖国建设,就像“寸草”不忘“春晖”一样,用自己拳拳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o/2003-12-11/12311316906s.shtml  2003年12月11日

    《“温情总理”展大国形象》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