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2/2)

    意思是说,从前夏桀、殷纣不能够承担自己的过失,导致国家很快灭亡;而成汤文武能够承担过失、敢于自责,所以他们的中兴也非常迅速。有了过失,主动承认然后改正,就像没有犯过错误一样了。这段话劝诫世人,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敢于自省、自责,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这句话化用了《左传?宣公二年》中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也是说,人不是圣贤,犯错是必然的。如果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这才是大善之人。刘向用这个故事劝诫君王,桀纣因为不愿意改正错误而误国毁民,而成汤文武能够勇于纠错所以国家昌盛。圣明的君王必须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魄力,这样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不至于出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可悲下场。

    早在建国前,我国领导人就深入思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历史“周期率”。1945年7月1~5日,黄炎培等六名民主人士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名义访问了延安。在回到重庆后,黄炎培就发表了《延安归来》一文,讲述他在延安的深刻感受。其中他提到了一次主席问他感想如何。黄炎培答曰:“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支配力。大凡初起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险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的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成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因此在临行前,他向主席表明了自己的忧虑,希望中国能居安而思其危,将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跳出这种“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在战乱动荡的年代,黄炎培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使得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在,但同时他的担忧不可谓不振聋发聩。实际上,如何摆脱历史周期率也是主席思考良久的问题,并且在建国之前他对这一问题就有了答案。于是他十分自信地回答黄炎培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周期率,这就是民主,只有让民主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在民主监督的体制下,新中国才能逐渐摆脱周期率的陷阱,才能使得国家安定富强。

    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深入人心,我国的民主监督体制在不断完善,加快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群众监督的力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容不得沙子的。尤其是在问题上,群众监督的力度更大。总理自2009年开始不断在网络上和网民进行交流,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回答并接受网民的提问和建议,这就是对群众监督的有力推进。

    /zlft2010/   2010年2月27日

    《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