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言有物,行有格(2)
    言有物,行有格(2)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贾谊的一生很短暂,只活了三十三岁,但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新书》十卷,其中《过秦论》、《陈政事疏》等散文和《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辞赋尤为出名。贾谊的政论散文鞭辟入里、逻辑严密,词句感情充沛、非凡有力,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积极进取、力图建功立业的豪情,对后代的散文影响很大。鲁迅先生称赞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在《大政》中,贾谊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规劝当政者作为民众的表率要谨言慎行,“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也成为劝谏人言行一致的名言。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通俗解释就是:认识和知识是人行动、实践的指导思想,而行动和实践是认识事物的途径。认识或知道一件事情只是行动和实践的开始,只有通过行动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认知。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鸿儒,名为王守仁,因为曾在贵州阳明洞学习,世人也称他为王阳明、阳明先生。王阳明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阳明心学。据史载,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在当时,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把知和行截然分开,认为必先了解“知”后才能实践“行”。针对这种学说主张,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和“行”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深化了认识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体性互相统一的关系。

    历史上商鞅立木树信、季布一诺重千金的典故和故事也都是对“言有物,行有格”生动而形象的诠释。总理对文艺家们提出“言有物,行有格”的要求,就是要文学艺术家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种要求表现在对待国家和社会的问题上,就是要求每个国家工作人员奉公守法,以对人民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做事从实际出发、求实效,不弄虚作假、不浮夸;表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就是要认真踏实、真诚待人,不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只有这样,言行才能不相悖,知行才能相统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