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终生的事业(3)
◆现在有许多人在做学问,但有多少人在用自己做的学问推动社会的进步?
—”京大学教授谢冕发问
◆如果人生的第一幕是成长和学习,第二幕是立业和获得,那么第三幕是不是该做些超越自身、造福他人的事情呢?
——49岁的美国专栏作家皮兹坦,陈述自己正陷入“中年危机”,常常思索该如何度过“余生”
◆经济可以带来财富,文化才能赢得尊重。
——台湾实践大学校长张光正呼吁年轻人不要仅仅把眼光投注在经济领域的发展也要关注文化的发展
◆存有目的,不达目的就不安乐,忧郁症就是这样来的。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认为读了《庄子》的人不会得忧郁症
◆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无知的轨迹
◆一个人能生活得好,就是最大的学问。否则,你知识再渊博,也只是一个冥顽不灵的书橱而已。
——中国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谈学问
◆21世纪缺的是什么?人才!人才继续的是什么?充电!
——调查显示,80%人认为“学了新知识和技能,能力又上一层楼”,是职业历程中最令人满意的事
◆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
——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
◆讲华语,是福气,别失去!
——在新加坡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牌,上面用中英文这样写道
◆这个时代已经跟智慧脱节了。
——台湾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学习都在方法上,没有在智慧上
◆年轻时适合读儒家,梳理人间的关系;三四十岁时便会对道家有体会,人到中年,事业上有成败得失,跟人相处有愉快也有不愉快,庄子劝人看开;五十岁后读《易经》,让人知道大的环境,趋势怎么走,你个人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你怎么去配合大环境。
——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应用。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智慧就是驾驭知识的力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