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电影管理与分级制度阵痛(1)
中国电影观众越来越流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电影体制的问题。中国电影体制存在着两大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一方面国家投资的电影运转机制依然是计划经济特色,导致了大部分拍摄的电影无法上线放映,成了“内部交流”或电影垃圾,而体制内电影的导演心态复杂。另一个最大问题是电影发行机制的绝对商业主义与高度垄断化,导致了大量引进西方娱乐大片,拒绝本土电影进入院线,以高额的门票价格将无数平民观众扫荡出了本影属于人民的电影院,其结果是钳制了本土电影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观众后殖民化文化心理。为此,本文提出树立电影公共意识和建构公共电影空间理论,让电影回归到人民受中。
对于我国电影观众的流失,有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感到非常痛心与无可奈何。本文分析了中国发电影的生产与发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电影的公共意识,建构公共电影空间,最后把电影还给人民的理论主张。
一 观众的流失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大的国度,13亿人口平均下来每人一年只看了0.2场电影,5个人总起来一年才看一场电影,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院的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中国观众从小是伴随着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题材电影长大的,可是今年暑假档期放映的一部外国人拍摄的真实纪录“南京大屠杀”惨案暴行的片子《南京》,全国各地观众寥寥无几,就是在文化中心首都北京与故事的现场背景城市南京,《南京》的放映居然出现了单场次零票房的记录,这真是一大悲哀!中国人的精神在哪里?中国的电影观众到底怎么啦?难道中国国民性集体意识里阿q健忘症复发?如果这部片子是反映“纳粹屠犹”暴行的《辛德勒名单》在以色列放映,可以想象以色列人民将是多么激动,悲伤,流泪,愤慨,反思,然后对导演充满感激之情。可悲的是我们观众几乎麻木了,南京人对电影《南京》的迟钝与麻木,则是南京人的悲哀与羞耻!也是所有电影人的耻辱!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