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章 当代电影的人性开掘(8)
    第六章 当代电影的人性开掘(8)

    总之,荒妹、李秀芝、刘巧珍、陶春、孙少平、孙少安、润叶、田晓霞……80年代一系列充满人性温情的电影女性形象,因为她们的朴实,温柔,善良,勤劳的传统美德与对爱情的向往忠贞,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这些形象的扮演者几乎都获得了全国最高电影奖百花奖或金鸡奖,至今这些人物形象还依然能打动观众的心扉,因为其人性的魅力是永远无法因时间的流逝而挥去的。

    三  人性与战争考验

    80年代中后期到今天,中国影坛里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战争片子,摆脱了过去战争电影纯粹的战争故事中高大全的革命英雄与革命英烈牺牲后高山痛哭,江河挥泪,青松摇曳的浪漫主义夸张与拟人的抒情镜头叙述方式。80年代最早的一部优秀战争电影《年轻的朋友》虽然写对越自卫反击战争,但周里京的主演让电影充满了青春与朝气,虽然是战争,但有一种美丽与青春的赞颂。接着电影《小花》在中国战争电影里,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彻底改变了战争叙事的强烈的政治气息与硝烟气息,而渗透了浓烈的人性与人情,电影感动观众的不是英雄的勇敢与牺牲,而是两个“小花”的命运及寻找哥哥的执着精神。至今那首“妹妹找哥泪花流,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的歌曲,其优美而朴实,忧伤而真诚的旋律还依然能感动无数听众。真正能代表中国战争电影中最优秀的经典作品那就是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与冯小宁的系列战争作品。《高山下的花环》突破了军事文学与军事电影的的“禁区”,开拓了新时期军事题材电影文学的新领域,对当代军旅文学的发现有重大的建树。作品把军营与社会结合起来,在人物关系与人物命运的描会中贯穿了军营与社会、军队与人民、现实与历史的广泛联系,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作品在血与火的交迸中铸造的一组英雄浮雕,有质朴淳厚、忠诚宽容、沉雄英武、刚强坚毅、有胆有识、正气凛凛,最后为抢救战友而血洒疆场的梁三喜;有先是千方百计地搞“曲线调动”,后在正义力量的感召和血与火的考验中被唤醒了军人的爱国心和人格尊严而成为一等功臣的赵蒙生;有性烈如火、大义凛然的“甩帽将军”雷军长;有抱负远大、才华横溢的小“北京”,而靳开来的形象,显示了更强的个性和更高的美学品位。电影中梁三喜、梁大妈、雷军长、靳开来、韩玉秀、赵蒙生等形象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无论是官员还是士兵,无论是首长还是农村大娘,他们身上人性散发出的崇高美、悲壮美与质朴美深深地、永久地感动着观赏本部电影的人们。

    冯小宁系列战争电影《大气层消失》、《战争子午线》、《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嘎达梅林》都是非常优秀的战争电影,他是最擅长将情场与战场完美结合起来的导演,他的电影故事性强,浪漫曲折,残酷恶劣,悲凉悲怆,让观众在炮火声中体验到人性被摧残,被割裂,被毁灭的揪心的痛与怅然的感叹。以他的《嘎达梅林》作为例证,足以看到这部片子在人性开掘上的深入而惊厥。电影里叙述的情节有嘎达对王爷的忠心耿耿到叛逆,带领蒙汉回同胞为了土地而与王爷艰苦的斗争;有嘎达亲自拿着枪,把曾经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但无辜伤害百姓的朋友处死“友情”的冲突与残杀;有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及妻子牡丹亲自端着枪流着眼泪把自己无辜的女儿射杀的揪人心痛的场面;有牡丹与嘎达双双被绑着砍杀前刹那间“我要我的男人站着死!”牡丹震人心魄的怒喊。电影里一望无垠的草原,碧蓝明净,万里无云的天空,嘎达与牡丹骑马追逐,晚霞垂照的幸福美景,电影将亲情、友情、爱情、乡亲之情,正义之情,复仇之情交杂纠缠在一起,让每一个主要人物的人性在战争面前经历着严酷的考验。蒙古民族本身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个性粗犷豪爽中夹杂着悲凉孤独,所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