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当代电影的民族性思考(14)
第二、戏曲文化应该有足够的信心。虽然有人感慨戏曲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以工业、后工业为物质体系的现代社会,在以大众传媒、电子电视、网络游戏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消遣语境下,戏曲必然走向衰亡。如果是这样的话,西方的歌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西方的现代化比中国更快更早,那么歌剧就应该淘汰?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也是两千多年前农业文明的产物,可是〈〈论语〉〉在今天却在中国成为畅销书,全国掀起一股学习古代文化的热潮。一种文化资源,不在于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关键是有人学习它,继承它,发扬光大它。我们可以说中国的京剧、昆曲、川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等剧种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戏剧决不会一朝灭亡。戏曲本身的内部结构与优美的表演形式,永远会在一部分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三、传统戏曲改革一定要慎重。有一些经典的传统举目,犹如文学作品的经典,无论是古典的经典还是现代的红色经典,我们不能打着戏曲创新的口号随意进行“话说”、“游戏”甚至“恶搞”。文艺可以创新,但必须以严肃的态度与高度的艺术审美精神进行创作。如前几年的现代川剧〈〈潘金莲〉〉、〈〈巴山秀才〉〉及〈〈变脸〉〉等虽然融入了创新元素,但都是非常优秀的川剧经典作品。每种戏剧之所以是该种戏剧,因为它有属于该剧种的本质性特征,是一种原生态的地地道道的“活文化”,其戏曲韵味也在于斯,因此,对戏曲的改革一定不要抛弃剧种的最本质与核心的东西。当然,在其它艺术中可以融入戏曲的元素,譬如近几年的话剧、电影甚至流行音乐都融入了很多戏曲元素,让其它艺术表现更加精彩传神,获得了很好的美学效果,如电影〈〈霸王比姬〉〉、〈〈暗恋桃花源〉〉、话剧〈〈狂飙〉〉电影等。
第四,加大对青少年戏曲观众的培养。中国的足球曾喊出了“从娃娃抓起”的口号,而中国的戏曲传承仍然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开始,就培养他们的戏曲兴趣,在观赏戏曲的成长中逐渐培育起戏曲意识,直到中学、大学都将戏曲教育纳入学校的艺术修养必修教育之中。一些省市已经戏曲知识纳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如北京市2007年语文教材有关编委表示,“《红灯记》、《杨门女将》、〈〈牡丹亭?惊梦》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标志着戏曲在知识界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同时对在当代高中生中弘扬民族戏曲艺术,进一步提升京剧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将产生积极意义。”仅仅是课文理论及文本学习是不够的,应该进行戏曲现场观摩学习或者戏曲电影欣赏,大学里开设传统戏曲欣赏选修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国戏曲的未来在于未来的观众,现在必须加大潜观众的培养与引导。
第五,建立戏曲的公共艺术空间。戏曲来源于民间,服务于人民。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戏曲自生的难存,所以市场化后戏曲演出的门票并不显低。一百多元的一张门票将普通百姓拒之门外,让那些热爱戏曲的观众则没有机会欣赏。为此,希望在文化部门引导下,由政府出资扶持各地戏曲团,在每个月固定的时间设立免费戏曲专场,让一切热爱戏剧的观众都可能得到亲临剧场赏戏曲的机会。或者由政府补贴,降低门票价格。总之,以政府为依托,通过政府经济扶持,建立一个剧团与民间群众之间的公共艺术空间,以免费或低廉的价格去吸引观众。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戏曲包场,请戏曲老师进行讲座,然后进行包场演出的观赏。
我国戏曲艺术的确是我国文化的优秀财产,有着重大的欣赏与美学价值,数百年来为中带来了快乐与心灵的满足,一代代戏曲票友成为梨园奇观。今天,在后现代以消费和享受为特征的社会,戏曲只有通过依靠政府,树立信心,进行适当而严谨的戏曲改革,建立公共戏剧空间,从小培养一代代观众对戏曲的兴趣,我国传统戏曲将会在艺术的天地里白花敞开,永不凋谢,吐露芬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