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红色经典”的革命电影思潮(15)
    第一章 “红色经典”的革命电影思潮(15)

    二、经典民族电影欣赏与观众的审美素质教育

    “民族经典”是指那些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表达了民族民族生活与理想,具有时代广泛影响和穿越历史价值的“常演常新”的影片。建国以来,我国电影曾经非常繁荣,电影成了全国人民主要精神粮食。今天,在大学校园重新放映这些民族经典电影,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和审美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族电影经典与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理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单纯的政治教育。通过一部部传统的经典爱国主义影片,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民族尊严与热情,对祖国更加理解与热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林则徐》、《傲蕾一兰》、《南京大屠杀》等反映中国人民抗击外来敌人侵略,表达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情绪,非常富有爱国精神感染力。这些电影超越了“阶级性”与“党性”之争,是整个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时刻,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共同的愤怒与心声。电影中,当我们看到一船船鸦片倾入在中国海岸之时,当我们看到精美绝伦的皇家园林被无情的大火熊熊燃烧;当我们看到南京街头无数无辜百姓被日本人屠杀尸体堆积如山,大学生的热血沸腾了,大学生真切地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民族屈辱和愤慨,“振兴祖国”、“强我中华”的口号决不是空喊,而是激荡于胸怀的一种使命与责任,这些优秀经典片子可以说能激发起每个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民族电影经典与革命理想情操教育。当代是全球化和平的年代,当代大学生享受着高度的物质与文化文明,没有经历革命战争年代的艰难岁月,没有风云变换的国际国内斗争的人生体验,革命红色经典电影对他们了解中国现代革命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刑场上的婚礼》、《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周恩来》、《雷锋》、《焦裕录》、《任长霞》……等优秀革命经典影片,不仅仅是革命叙事,其包含着革命与爱情,生命与牺牲,理想与事业,道德与友谊等多种人生命题的思考。例如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表现了革命恋人周文雍、陈铁军感人的爱情故事,这是现实中真实的英烈,“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员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不朽诗篇。1928年2月6日,他们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其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再次,民族经典与中国国情教育。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非常不容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但我国发展依然存在着各种冲突和矛盾,通过民族优秀电影的欣赏,帮助当代大学生认识我国国情。《被爱情遗忘角落》、《人生》、《老井》、《芙蓉镇》、《一个也不能少》、《活着》、《秋菊打官司》、《马背上的法庭》、《图雅的婚事》、《象鸡毛一样飞》、《生活秀》、……等优秀影片,让大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了解我国城乡最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懂得生活的曲折与不易,更加珍惜大学的学习生活。第四,民族经典与民族艺术教育。当代大学生比较追求时尚流行艺术,对民族音乐影视艺术比较忽略,而我国大量的民族音乐影视,对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培养民族艺术情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妈》、《天仙配》、《牛郎织女》、《红楼梦》、《冰山上的来客》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电影,富有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融民间性、生动性、通俗性及思想性于一炉,是真正超越时空的电影经典,我们应该倡导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欣赏我国的“原生态”民族电影艺术。总之,电影艺术是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艺术,欣赏电影也是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方式。在日益追求时尚文化、欧美大片与玄怪离奇的多元电影审美情趣的选择时,我们抛却电影美学上的平庸性、教化性、倾向化和概念化,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对待我国民族经典电影,在大学开设“民族电影欣赏”公共选修课程,让大学生自觉追求民族电影艺术审美趣味,对大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及艺术审美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1] 孟繁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当代文学关键词》,第17页。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