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红色经典”的革命电影思潮(1)(2/2)
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早已过去,但回忆中国电影发展的道路,内心总是充满了无限感慨与叹息。中国电影在发展道路上并不顺利,从“五四”时期第一代电影人的努力开始,中国电影虽然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是,她始终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政治风云,因此中国现实的环境决定了电影在中国历史上必须经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
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后,我国电影第二代、第三代导演们欢欣鼓舞,为社会主义美好明天高唱赞歌,为革命英雄的崇高牺牲精神感动无比,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映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红色经典”迅速产生,“前17年”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一样硕果累累,至今那些著名的革命影片还发挥着它们的艺术教育作用。但是,由于建国初期中国政治局势的复杂动荡,我们的文艺路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电影中表现“人性”的批判,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被打倒,一大批的优秀电影被遭禁放,中国电影与其它任何艺术一样,被深深地打入了冷宫,从此“前17年”的电影丰收树上变得一片狼籍和凋零。由于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变成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的道路,将电影变成了政治的奴婢,电影失去了自己的审美功能,成了政治教化的宣传工具,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已经失落,银屏上充斥的是假、大、空的“伪英雄”形象,是一串串毫无生气的只会狂呼狂叫的干瘪符号。直到“文革”,中国电影彻底被“异化”和堕落成八个怪胎的“样板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当代电影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又得到了回归,第二代,第三代和年轻的第四代导演,共同拍摄出了一些列非常优秀、具有民族审美诗意和审美意境,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中国电影在新时期出现了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同步的“伤痕电影”、“反思电影”和“改革电影”,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得到了深化,电影发挥了新的“启蒙”作用,人们通过电影的欣赏,发现了自己过去的愚昧、盲从和落后,人们抚摩着自己心灵的伤痕,开始总结反思过去的幼稚,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80年代初期的电影,是当代电影的第二个丰收的季节,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和深刻思想的电影永远牢固地定格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