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君梅与《枕边书》(2)
邬君梅的自信还来自于她的人生观念。她说:“我首先是要做人,其次做女人,再次做演员。我不相信做演员必须放弃做个正常人、正常女人的乐趣。并不是非要经历极端的痛苦才能表现痛苦。假如你去踏踏实实做人了,那么你才能有人的各种层次,各种侧面,人的酸甜苦辣。并不是演戏的时候,一个演员才能丰富自己;平常做人,吃饭睡觉读书,与人交往,生活本身就在丰富你、提高你。”她常常对人提起英国女演员艾玛?汤普逊的一句话:“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邬君梅至今仍怀念《枕边书》剧组的创作气氛。尤其是导演彼得?格林那威,他以自己的艺术想法和把所有人的创作欲都充分调动出来了。他要求某个画面要像林布兰的画,或要求某处用光“要使皮肤发出琥珀的光泽”……在这样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中,邬君梅最初对的不适很快消除了,她只感到自己已成了导演手中的雕塑泥,她以自己的内在去配合导演完成一尊雕塑。她对笔者说:“那真是一个最理想的创作环境!导演不断从我的表演和我的个性中得到灵感,去修正自己心目中尚未成形的女主人公。本来女主人公是个日本人,他根据我的气质把她改成了日本和中国的混血;又因为我的上海背景,他把蔡子父母的相遇地点改成了上海。其实我并不是个典型的东方女性,不声不响的,彼得被我的幽默感逗乐了,而且不断在我身上得到新的启发。”据说彼得一贯和演员保持距离,但他和他的女主人公却相处得非常融洽。
当笔者谈到好莱坞以及西方在中国女性身上希冀的那种病恹恹、古老玩偶式的美,使西方银幕上的中国女性相当落俗套,包括化装和服饰,他们都以想当然的模式来处理,这种对东方女性不求甚解的认识,是否在彼得那里得到纠正。邬君梅说,因为这部作品并非写实,应该算作抽象或说超验的,他对这个女主人公的塑造,当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是写意的。她再次强调:“彼得是个绝不随大流的导演。”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