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1)
很多年以前,第一次听到古曲《妆台秋思》,顿时心飞神驰,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去。曲子里那种说不出来的荒芜和悲怆,丝丝缕缕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隐约就是一份弥漫在周身内外,驱不散的苍茫与空旷,就这样冷冷地上了身,只觉得恍然已不是这个屋子,这个天地,仿佛穿越了几千年的忧伤,仍带着最初的无奈,透过岁月沧桑,红颜尽处,是谁的诉说这般凄凉?
那个梧桐叶落满小院的秋天,我坐在夕阳里听这首曲子,一遍又一遍,直到夜色苍茫,我仍然被这洞萧传递出的幽怨笼罩,当时放的还是磁带,拿出来看才见上面写着《妆台秋思》。
大概有些情结是与生俱来,我用细腻的心思,去收藏古典的风物,不刻意寻找,反而更在乎萍水之期,一直都固执地认为,心心相印不止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一颗柔软的心,与遗失的事物在红尘相逢,就像旧日的情怀重新被拾起,总是欣然若喜。
包括哀叹,也是让人惊心,只这个名字,就让那晚的夜色变得苍然若泣。
只是最初,我以为这是一个相思的女子,在广袤的草原上,念天地悠悠,她独自消瘦,一腔心曲无人可诉,不如在风中放逐,也许隔着关山外里,那个意中人还能听到。
听得久了,这曲子和人就会有一份痴缠,惟恐你听不到深处似的,跌宕起伏回环往复,暗扣着心脉,本要让人听得落下泪来,凝神于悲哀的情绪,可转瞬间又会被轻轻抛开,那悲也不是悲痛,哀也不是哀怨,却又成了极轻极柔的一丝惆怅,好像只是小女儿的情绪,一切都只因为这长风碧日,秋雁排空,阵阵袭来的凉意,这思念却是告别,是不舍。
之后才知道,这女子是王昭君,正走在出塞和亲的路上。
《妆台秋思》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后来才有了洞箫和笛子独奏。
昭君出塞抱的是琵琶,一路上弹奏不停,琵琶本就是胡人传入中原的乐器,用以表达塞外之情可谓从容畅意。
而箫却是出自古老的东方,采用的是“自然音阶”之律,如风入竹林,有淡淡的清寒,又若临悠悠秋水,飒飒含香,把昭君对故土亲人的留恋更能展现得分明。
她是清山秀水养育的温润女子,生长在秭归县的宝坪村,在她之前,那里的山水还养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王昭君是小户人家的女儿,一样有绝世的才貌,汉元帝选秀女,她是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皇宫的,汉时,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皆为良家子。
世上的良家子实在太多,皇帝后宫里的白头宫女也不止一个两个,她进宫三年还没有见过皇上。
传说她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把握住,后宫里的女子,彼此认不过来,皇上也认不过来,有新来的,就由画师画像供皇上过目挑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