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爱与痛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3.剩女经济学(2/2)

    我不是要鼓励女性做全职的家庭妇女。我的意思是说,假如她能够有健康、持续的储蓄、投资的理财习惯,那么在生活遭遇变故的时候,她的选择余地——也就是个人自由会更大一些,不会那么捉襟见肘。至少,她不用为了到底是花3500元租一个朝南的房子还是花3000元租一个朝北的房子而久久委决不下了。至少,她也不用为了到底是去做一份月薪10000而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是去做一份月薪8000而自己喜欢的工作而犹豫了。

    奇怪的是,剩女明明是社会的某种弱势群体。她们年纪渐长,没有生活伴侣,自由越多,孤独感和恐惧也越多。可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局面下,她们却被媒体塑造成了一支消费主力军。“大龄剩女买房招亲”“婚恋网站业务火爆,客户八成是女性”“女人一定要买一件珠宝给自己”……举凡地产、it、奢侈消费,全都主打剩女市场。一时间,因为单身从而消费自由度较大的女性充斥市场,她们几乎从“剩女”变成了“圣女”。

    我只能说,这个“剩女经济”现象可以用吴晓波的一句话来解释——恐惧就是生产力。当一个存款不够多、收入不够多、投资不够成功、经济上不够自由的大龄单身女性感受到对于未来的恐惧的时候,她看到每一个房子、钻戒、衣服、包包、婚恋网站的广告的时候,这些广告无疑都是对于她个人生涯的胁迫。她会想,假使她今天不花这笔钱买下这些东西或者服务,她就很可能一辈子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和她一起生活的好男人了。这也是经济学上的奇特现象——人在害怕的时候花的钱比平静的时候更多。

    最后,说到剩女经济,不得不提到美剧《都市》。以凯莉为首,这几个女人的理财习惯都极其糟糕。明明账户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还要赊账去买一双400美元的名牌高跟鞋。明明版税还没到账,就先去墨西哥度假把钱花光光。就这一点而言,她们实在不是中国剩女的好榜样。不过当然,我也明白——这很重要——所谓经济自由,不单单是指有更多的可使用的金钱,它的意思还是说,怎么挣钱,怎么花钱,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对我自己负全责,任何人都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

    多年来,《都市》一直留给我两个困惑,百思不得其解。

    其一,如果非要对号入座的话,为什么每个女人都愿意自比凯莉,而不是米兰达、萨曼莎或者夏洛特?是因为每个女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身上有诸如控制狂、和精神洁癖等等性格缺陷吗?

    其二,为什么这四个从曼哈顿的疯狂齿轮中生存下来的职业女性除了男人之外就没什么可聊的?仿佛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栏作家、艺术品经纪人和公关公司负责人都不过是一些在寻找真命天子的过程中所从事的轻松、顺便和附加的事情。

    没错,这就是所有“小鸡文学”唯一的圣杯——和男人不一样,女人容易把感情的价值无限放大,好像女人的头脑就只有挖耳勺那么丁点儿大,除了和男人斗智斗勇就再也容不下别的。另外一个“小鸡文学”所极力掩饰但是欲盖弥彰的事实是,普遍而言,女人年纪越大,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低,越“不值钱”——已经有人说了,那是“母鸡文学”,不是“小鸡文学”。

    就女性婚恋的经济前景而言,好像华尔街和好莱坞已经达成了空前的一致——婚姻作为一项投资,回报率可能比工作要大得多,并且回报率和女性的年纪成反比。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