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琳琅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31.簪菊
    31.簪菊

    五张机,东篱采菊簪花颜。西风渐凉冰肌寒,把酒桂露,题句桃扇,君心如何堪?

    菊花大概是我认识的第一种观赏型花卉。小时候我住在外婆家,屋外种了许多菊花,一到秋天就黄黄白白地开得很繁盛。菊花被誉为“雅洁长寿之君”,外婆一家大概都是爱这花的,外公给妈妈取的小名就叫“菊容”。所以我从懂事起就认得菊花了,但也因为太熟悉,而对这种花有点漠视,比如我会希望春天去日本看樱花,夏天去普罗旺斯看薰衣草,冬天再寻某一处山谷看梅花,但从来都没想过秋天要去哪里看菊花。

    而古人倒是向来都很重视秋季赏菊。从唐代开始,重阳时人们除了佩茱萸,还会簪菊花,即摘取一朵应季盛开的菊花插在自己鬓边或帽上。这个风俗到宋代发展到极致,重阳“都下赏菊”被明文记载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关于簪菊的诗文更是不胜枚举。黄庭坚写过一阕《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相较黄庭坚的豪迈,晏几道的《阮郎归》则把簪菊的情景描述得多了几分悲戚:“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而与簪菊相关的词,我最喜欢的是赵志伟的这首:“五张机,东篱采菊簪花颜。西风渐凉冰肌寒,把酒桂露,题句桃扇,君心如何堪?”

    古人的生活比我们更接近自然,四时花卉的交替盛放也能适时提醒他们及时行乐,抑或伤春悲秋。而我们奔波于混凝土森林中,日复一日地忙碌着,对自然的那分敏感仿佛也被现实格式化了。2009年气候也异常,北京好像直接从夏天过渡到了冬天,我没有看到红叶,重阳节也过得和平日差不多,簪菊更成了不可能继承的风俗。

    在民间首饰中,菊花作为高洁和长寿的象征,也是常被用到的吉祥图案。重阳那天,我无意中看见了这个菊花簪,银质镂空,造型优美,柔而有骨。簪子本身尺寸很小,但就在这方寸之间,花瓣上的纹理和叶子上的叶脉都被银匠一丝不苟地刻画得清清楚常她周身布满黑色包浆,古朴得像刚从百年红尘积淀处醒来。

    这簪子勾起了我对菊花的许多记忆。以前从来不觉得她重要,但有一天发现她离我真的很遥远了,才觉得那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